个人爱好分享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中文名
国储铜事件
实 质
过剩铜供应
发生时间
2003年下半年以来
表 现
铜价快速攀升
目录
1 国储抛铜大事
2 事件介绍
3 事件经过
4 事后结论
国储抛铜大事
编辑
2005年10月30日 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2005年11月9日 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2005年11月11日 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2005年11月16日 国储局之一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计划出售的2万吨铜全部售罄。
2005年11月17日 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 *** 雇员。
2005年11月23日 国储局第二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6629吨铜流拍。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2005年11月30日 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6100多吨铜流拍。LME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2005年12月7日 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更高记录4466.5美元/吨。 [1]
事件介绍
编辑
什么是国储铜事件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年11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更高纪录,每吨高达4146.65美元。“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2005年11月9日国家物质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布称: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调节中心受国储局委托,于2005年11月16日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在此后短短的一个月内,国储局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一次比一次高,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场拍卖起价上海、宁波地区为每吨37140元,但首批100吨的成交价格就达38120元/吨,拍卖价远高过市场的预期,消息一经传出,沪铜期货和LME铜期货价格便快速上扬。
第四场现货铜拍卖会上,占2万吨拍卖总量80%的1.6万吨铜流拍的拍卖底价与市价不相上下,参与者怨声载道。尽管国储局声称抛售铜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铜的需求,平抑铜价,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国储局此举是在缓解其在期货市场的损失所带来的压力。
因为自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铜期货市场上通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1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不断走高的国际铜价无疑会给国储局造成巨额亏损,所以国储局不得不通过不断抛售国内现货来缓解压力,挽回损失。2005年年末,中国银监会主席 *** 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局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
事件经过
编辑
2005年11月初,国际市场盛传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将释放五万吨库存的消息,随后,一向低调的国储突然亮出手握130万吨铜的“家底”,如此反常举动引起种种猜疑。几天后,外电报道了代表国储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从事铜交易的交易员刘其兵神秘失踪的消息。国储做空被套的盖子由此揭开。国际炒家穷追不舍,国际铜价屡创历史新高。这场悲壮的厮杀至05年年底尚未结束,但结果早已经注定……
谁能想到,在2005年的岁末,很少抛头露面的国储会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由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铜交易中被套大量空单,浮亏严重,加之操盘手刘其兵神秘“失踪”,下落不明,国储被全世界的媒体推到了聚光灯下。回顾过去,面对尚未愈合的伤口,人们的内心依然在隐隐作痛:株冶事件,3天内亏损1亿多美元;中储棉事件,亏损约6亿元;中航油事件,亏损5.5亿美元……国储铜事件,损失已经难以避免。
许多人忍不住要问:为什么受害的又是中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太多的问题需要反思。然而,反思的声音依然微弱,人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推卸责任的借口,其中还包括许多乐观而离奇的论调。如果带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国储铜事件绝非最后一幕悲剧,国际炒家的魔咒还将降临到我们头上,给我们带来新的痛苦记忆。
盘点国储铜的损失
在国储铜的诸多报道和评论中,损失往往被掩盖,被淡化了。假如不盘点其中的惨重损失,这次悲壮的事件将很快被人们淡忘,也就失去一次痛定思痛、深入反省,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机会。
国储铜的损失到底有多少?国储中心向上级的解释是,中心不像市场传闻那样因为投机亏钱。其理由是,国储中心在国际市场均价每吨2200美元的时候购进了15万至20万吨铜。伦敦市场2200美元买的,上海市场价格38000元左右卖掉,即相对于伦敦是3700美元卖掉,这样算下来,等于一吨赚了1500美元。中心在伦敦空头建仓位置是3200美元,如果平仓,算在3400美元均价,然后再亏掉300美元升水,等于是3700美元平仓。“在伦敦是亏了1500美元,在上海市场赚了1500美元,两头一算账,没有亏什么钱。”
这种说法只能糊弄外行人。
国储中心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铜,做的是现货交易,这种交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铜消费大国并非什么稀奇事,更何况国储的职责就是进行物质储备?说得再直接点,即便国储不进口铜,也会有别的部门负责进口铜,国储中心焉能将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国储亏损是在期货交易上,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拉现货赚的钱来消减期货上的亏损,国储中心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然而,这只能是欲盖弥彰。
国储中心可以对公众隐瞒真相,但它却骗不了银行。中国银监会主席 *** 指出,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从国外的巴林银行、安然公司,到国内的‘中航油’、‘国储铜’事件,无一例外地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为“惜墨如金”的银行高官, *** 用了“惨痛”一词,国储铜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
当大家都盯着刘其兵的空单的时候,不要忽略了那些跟着他做空的人。据媒体披露,这些被怀疑是老鼠仓(即先用个人资金建仓,再用公有资金推动大势向与自己建仓的方向走,在公有资金的掩护下,安全地赚钱,因做法过于卑劣,故以老鼠称之)的空单,数量同样惊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让国储中心没想到的是该中心进出口部主任刘其兵和他背后巨大的老鼠仓。“应该在1:1至1:1.5之间,也就是说20吨国储空头的话,老鼠仓应该有30万至40万吨。不然基金不会费这么大力气挤仓。” 接着又有媒体披露,国有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有色在伦敦交易期铜,就产生了2亿以上的亏损。这些损失算起来,将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国储期铜事件所造成的亏损远不止这些。期铜价格上涨,带动现货铜价一路上涨,作为世界上铜消费量更大、进口量更大的国家,我们的相关企业由此承受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强大的市场需求决定着,我们的企业除了停产,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无奈地接受高价铜。而对铜的需求,势必会推动铜价进一步上涨,无疑,我们的企业将继续被宰割。这个损失,对于我们这个铜消费大国,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必须正视的是,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如今,在某种程度上,国储中心愚蠢的交易行为,已成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因素:铜价飞涨,国内企业苦不堪言。事实上,当国储中心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而这,正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根源。而这,才是国储造成的真正危害!
国储在期铜事件上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再是钱的问题,而是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
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国储铜事件发生后,人们更多的是从技术的角度对这次事件进行剖析和反思。其实,技术问题还在其次,根源在于腐败。
一些从事期货交易的专家透露说,中国公司,尤其是那些没有取得期货交易资格的公司,之所以敢于冲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他透露说,这些公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是企业的。这也正是中国公司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出手“贼狠”的原因,反正亏了钱是国家的,怕什么?
如果不是这样,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出多达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也才30万吨。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总产量30万吨至少是一个不能逾越的底线,这对于从事了两年交易的人来说,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倘若不是出于攫取私利的强烈欲望,很难想像他们会如此超常规地甚至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地去进行交易。最后,不得不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 *** 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但由于空单超出株冶全年总产量的50%,中国除了斩仓别无选择。仅三天,中国便损失了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亏了由国家埋单,在某种程度上,“株冶事件”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这种结果将令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更加有恃无恐,他们犹如一群嗜血的赌徒,拿国家的钱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豪赌,赚钱的时候他们一言不发,被套住的时候将烂摊子交给国家。因而,人们看到的不是那些靠老鼠仓发财的投机者灿烂的笑容,而是一出又一出血淋淋的悲剧。
在这次的国储铜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据接近刘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刘这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
除了老鼠仓,腐败分子通过海外期货交易洗钱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8月10日的《上海证券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由于我国企业的境外账户难以有效监督,难以杜绝某些人通过期货交易洗钱的可能性。更紧迫的是,洗钱者利用市场漏洞,盯上跨市套利的手段,将会更加严重地影响金融安全。理论上完全存在这种可能性。跨市套利者都要在国内外分别开设A(境内)和B(境外)两个公开的账户,如果要把公开账户的资本洗出去,就需要再在国外市场开一个隐蔽账户C(境外),将资金转移到境外B账户可以合法地进行,再把B账户资金通过一些手段流进隐蔽的C账户。一般有以下两种可能的 *** 。
之一,在有公开的跨市套利交易中,A账户与B账户具有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博取正规的套利差价。需要洗钱时,又让C账户和B账户建立相反头寸,利用目前我国头寸较大时,B账户亏损概率极高,这样C账户就很容易赚取B账户的钱,从而达到洗钱目的。
第二,洗钱者与外盘有实力的基金内外勾结。同样先让隐蔽的C账户和公开的B账户建立相反头寸,然后基金找机会在短期内突然打击B账户使其严重亏损,或干脆就协同外人使B账户头寸被吃掉,由于期货交易的特殊性,亏损严重就必需认赔平仓,操作者就可在认赔的同时,让隐蔽的C账户也平仓,这就自然地使C账户依赖B账户获取暴利。有中国头寸长期被逼仓的现象作掩护,就很难发现是洗钱。从时间特点上看,2003年10月到11月一次套利就具有这种嫌疑。 在不能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我国在境外账户的期货交易,很容易演化成灰色交易,纳税人的钱很容易成为腐败分子的猎物,当他们贪婪地对准目标时,无论企业亏损还是盈利,他们个人都将有机会赚钱。
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储铜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
所谓通货膨胀,其实是二个概念:
-- 滥发纸币,称之为“通货”
-- 物资短缺,称之为“膨胀”
二者只居其一,就可导致“物资/货币”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1)通货与膨胀
所谓通货膨胀,其实是二个概念。滥发纸币,称之为通货。物资短缺,称之为膨胀。这二种现象完全不同,完全不可混为一谈。否则必将谬之千里,从而导致现实世界判断错误。
举个例子,被誉为“中国最愚蠢部门”的国家发改委,就总是在通货与膨胀上面犯错误。作为发改委一个下属机构,决策部门整天看到的分析报告,总是“中国五百六十个行业,全面产能过剩,没有一个供不应求的部门”。
产能过剩,供大大于求,那该怎么办?发改委告诉我们价格要跌,国储局依言照办。于是在“铜期货”上面输得损手烂脚,被外资大行宰得如雏稚羊轱。
国储局怎么也想不明白,“产能过剩”物资过多,那应该价格下跌才是。国储局从铜价$3300美金时开始做空铜期货,自以为胜券在握,斗战泡沫。可现实世界,是国储局大错特错,今天的铜价,早已超过$7500美金。
国储局的错误,就因为他们没有搞清“通货”与“膨胀”的区别。
物资过多,称之为“膨胀”,物资过少,称之为“紧缩”。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供大于求、产能过多、是大方向基本没错。
供过于求,则必然物价下跌。这句话说得没错,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将其直接引伸为“价格下跌”,则未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因为你所做的计量标准,并不是一般等价物。好比我们可以说,“棉花/黄金”上涨,“棉花/黄金”下跌。用黄金作计量标准,供大于求,供小于求,供求关系的倾斜是十分明显的。
但如果我们用人民币作计量标准,如“铜/人民币”,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因为人民币本身,并不是一般等价物。其价值,随着 *** 滥发纸币,是会不断被稀释,不断缩水的。
在过去的四年之中,人民币大约被稀释了300%,相应的,物价也应该上涨300%。扣除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系数,还应该有200%左右的总体物价上涨。发改委次次都预测错误,总以为产能过剩,而物价却一涨再涨,其道理,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通货”与“膨胀”的区别。迄今为止,中国教科书,关于通货膨胀的描述仍然是错误的。
[img]什么是国储铜事件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年11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更高纪录,每吨高达4146.65美元。“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2005年11月9日国家物质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布称: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调节中心受国储局委托,于2005年11月16日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在此后短短的一个月内,国储局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一次比一次高,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场拍卖起价上海、宁波地区为每吨37140元,但首批100吨的成交价格就达38120元/吨,拍卖价远高过市场的预期,消息一经传出,沪铜期货和LME铜期货价格便快速上扬。
第四场现货铜拍卖会上,占2万吨拍卖总量80%的1.6万吨铜流拍的拍卖底价与市价不相上下,参与者怨声载道。尽管国储局声称抛售铜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铜的需求,平抑铜价,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国储局此举是在缓解其在期货市场的损失所带来的压力。
因为自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铜期货市场上通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1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不断走高的国际铜价无疑会给国储局造成巨额亏损,所以国储局不得不通过不断抛售国内现货来缓解压力,挽回损失。2005年年末,中国银监会主席 *** 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局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
8月16日15:30期货沙龙邀请长城伟业首席分析师景川成功举办了沙龙-中国需求能否支撑期铜牛市?
嘉宾介绍
景川,长城伟业期货公司首席分析师,上海营业部副总经理。1993年开始进入期货市场,先后任中国西电集团、句容铜业期货部经理,并被重庆工商大学融智证券期货研究所聘为高级分析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的研究与交易,具体操盘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伦敦LME期货交易所的标准合约为交易对象,进行投机以及套期保值业务,在《期货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国际金融报》等多家媒体发表多篇专业文章。
投资理念:庙算而后战,谋定而后动。
沙龙精彩回放:
铜基本面分析:
主持人:请问,美联储日前宣布暂停加息对铜市未来走势有何影响?
景川:FED在经过了18次加息之后,其调控手段已经初见成效,经济数据稳步回落,在这样的情况下,FED在8月8日的公开会议上,决定暂停加息,我们认为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FED决定进入减息周期之前,难以对铜价构成实质性的压力。
主持人:您认为金砖四国对铜的需求未来会有什么变化?对铜价有何影响呢?
景川:就目前而言,金砖四国中的主要消费来源于中国,其次是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度是值得重视的潜在消费群体,这四个国家的经济总体向好,对全球铜价进行支持。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请介绍一下铜的消费旺季在全年的分布和产生的原因.
景川:消费的淡季和旺季,各国有一些差异,比如中国的春节前后与国际上不同。但7~8两月是全球的传统消费淡季,9月份后进入旺季。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铜矿的品位中所说的富矿是指铜含量多少?
景川:刚才说过,铜精矿的数据是铜净含量的概念。
阿芳2:铜的价位已经这么高了,还会有基金进来拉高么?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出现减缓的背景下,
景川:这个取决于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胀的程度,不取决于价格的高低,这一点大家应该已经充分体会到了。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请介绍一下进口铜是如何结算的?还有“点价”是交易过程。
景川:点价是现货合同在结合期货合约的操作方式,具体交易与我们平时的交易没有太大的区别。进口铜的成本基本上是LME现货价加上地区升水后乘以进口关税再乘以增殖税以及汇率的结果。
猫总日记:说到铜与糖的不同就要从铜精矿到粗铜再到阴极铜的加工过程说起,请景川介绍一下这个过程一吨铜精矿到底可以加工多少的阴极铜以及国际和国内的成本。
景川:由于铜矿的品位不同,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数据是铜含量的概念。成本也有很大的区别,每个企业都不相同。
阿芳2:铜的基本面和糖是完全两样的,但是国外的评论曾经说过,再紧张的基本面也不支持铜价在这么高的高位,这完全是基金操纵的行为,就如这次的 *** 事件一样,因为你也认为这次 *** 是在作秀,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景川:我认为现在的铜价是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的客观反映,认为基金操纵的观点我表示不赞成。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既然国内电力行业是国内铜消费的龙头,您能结合国家十一五计划稍稍透露一下您研究的国内未来几年电力消费铜的增长情况么?
景川:我认为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化导致未来几年将有3亿农名走向城市,以及中国重化工业进程导致铜的消费增长。
大巧若拙:中国目前国内铜与进口成本的差价较大,请问这是如何形成的?估计将来会有校正吗?
景川: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之一,中国冶炼产能的迅速扩张加上上半年铜精矿加工费的高企,使得上半年中国的铜产量大幅提高,第二,中国国家储备局计划外抛售国家储备铜使得中国铜的供应在上半年出现了一些过剩,压制了国内的价格,使得国内外铜的差价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在下半年由于前两者的因素将发生变化,会得到校正。
主持人:司马懿 : 请景川老师分析一下:铜的替代品情况,因为铜价高,应该有很多吧?我提这个问题,主要是考虑是否铜可能象糖一样由于替代品的原因而走熊市?
景川:刚才说过,铜的替代品其数量非常有限,甚至于可以忽略不记。铜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走向熊市。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您认为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国内铜消费度会影响多少?也就是说国内铜消费会较预期减少多少?
景川:中国的宏观调控会对投资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电力行业是铜消费的龙头,对铜的消费抑制有限。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假如未来某个时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开始衰退,美元大幅贬值,你认为这是的铜价会涨还是会跌?为什么
景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学中所认为的滞账现象,也就是说,美圆的下跌将使得商品上涨。
主持人:目前炒做比较厉害的铜矿 *** 事件,您怎么分析?另外智利Escondida铜矿的产能如何?在供应上对铜有什么方面具体的影响?
景川:智利Escondida铜矿是全球更大的铜矿,其产量变化对铜的供应,尤其是对中国铜的供应产生巨大影响,但是由于此次 *** 事件人为操纵的痕迹较为浓厚,因此对市场的影响将渐渐被淡化。
主持人:您认为未来铜需求会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加大?电网传输?基础建设?还是家电等设备?
景川:城乡电网改造。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请问目前中国铜消费结构是如何构成的?电缆所有比重是否在下降?
景川:电力行业始终是中国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我们了解,截止2005年电力行业占据铜消费的60%,中国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为铜的消费提供了稳步增长的条件。
铜期货走势分析: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个人从您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铜价依然看涨,您认为铜价下轮冲高的高点能超过86000么?
景川:是的,从长期的意义上看,我是看涨的,但是目前的行情,我认为要关注的是进入旺季后是否真的会启动消费,否则不排除更大的调整行情。
主持人:罗杰斯到中国来的时候,您和他同台演讲,但他似乎对铜牛市看得不是太高,您对于罗杰斯的观点怎么看?
景川:我们都看到了罗杰斯“热门商品”的著作,但是他给我的签字是在商品还没有热的情况下进入,铜显然已经热了。
jr0454:请问,铜的上市公司中值得投资的股票有哪一些比较好呢? 如果铜的价格下跌的话,这些股票是否值得长期持有呢?
景川:我认为资源性股票可以长期持有。
主持人:操作上,你能否谈谈近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景川:近期应该注意的是在9月消费旺季即将到来的时刻,关注是否能够出现需求的强劲,同时还是要注意美元的运行情况,因为美元淤铜价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的关系。
向雷 *** 学习:当前铜价如果想要发力上攻的话,你认为会依据什么做为突破口?
景川:当然是消费旺季的来临。
猫总日记:景川,你好!您认为铜价自去年11月以来加速上扬的主要因素是国储铜事件还是美元贬值?
景川:我认为去年铜价的加速并非是国储抛售的直接原因.其仅仅是牛市的一个牺牲品而已.真正的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投资行为以及供需的紧张等等所致。
主持人:之前,人们都认为铜市场存在泡沫,但目前这中声音小多了,您是否认同呢?现货上是否存在着泡沫呢?
景川:我从来不认为铜价有泡沫,我认为用非理性繁荣来形容更为准确。
阿芳2:景川老师好!请问现在商品基本都在一个很大的回调当中,只有铜还没有大的回调,铜会不会也将有一个很大的回调呢?
景川:前面提到过,铜价现在处于5月份以来的调整时期,目前还没结束,能否出现更大的修正,则要看伦敦铜价在7300到7400美圆一线受到支持。
蛹不眼白:铜现在上下两难。敢问方向如何?
景川:目前铜市场总体上处于5月11日以来的调整行情中,结构上呈现收敛形态,等待对该情态的突破。
铜上涨是三个方面的合力。
之一个力量来自于采购。国储的收储,大概是30万吨,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了收储的价格一般是在 3000-3500美金左右,这些收储行为特别是国储收储行为,为阶段性的改变了供求关系,相当于吸纳了30万吨的过剩量,如果继续收储能够继续吸纳。国储的收储使得库存在50万吨左右停滞不前,而近期铜强势的原因是注销仓单这两天大幅度的增长,前两天在4%,这两天突然提高到12%左右,约合6万吨,这就说明未来库存可能会下降从而推进买盘。对于国内来说会继续推动强势,对于国外来说认为中国消费还很不错,尽管这是一种特殊的需求。
第二个力量是春季是产销旺季。我们注意到每一年这个时间段,铜都会表现强劲,在牛市阶段表现更加强劲,在熊市阶段表现出反弹,尤其在中国春季产销都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2月份产量增长10%,进口增长50%,从现货商订单来看到4月下旬订单都是比较饱满的,从这方面来看国内需求还是比较紧张,特别是现货,这种紧张还跟废铜大量减少60万吨有关,导致精铜紧张。
第三个力量是资本市场的回暖。这股力量来自国际国内股市方面的回暖,国内4万亿的拉动,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国内PMI到达52.4,这一点我们似乎感觉中国经济在复苏。世界上各国央行不遗余力的向市场注资,各个拯救计划的实施,从修改公允值的变化到美联储购买一万亿美元的债券,各大央行达成的货币互换的协议,从整个市场态势来说危机缓和了,信贷市场各个资金纷纷到了这个市场,国内亦如此,信贷资金三月到达了1.86万亿,二月份是1万多亿,一月份是1.68万亿,这些资金至少在资本市场上,导致了人们对通胀的预计,从而导致了
商品市场的回暖。场外的资金被期货行情所吸引,不断加盟这个市场,由于实体经济受挫,银行信贷放宽,导致资金炒作行情明显,预计这样的情况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更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更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 “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 (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 *** 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澳柯玛症结并非仅仅是多元化投资下资金问题,关键问题还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鲁群生近17年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鲁群生在特定环境中创业成功,然而在扩张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澳柯玛近亲繁殖任用领导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缺乏应有的敏感度。
案例简评:扩张几乎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同在青岛的三家家电集团(都是上市公司)却有不同的选择:海尔的扩张基于品牌战略;海信的扩张基于技术突围;而澳柯玛的扩张却选择了不相关多元化道路。
“发散型的多元化扩张,不但没有让澳柯玛做大作强,发而使其一盘散沙”。澳柯玛集团大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其非相关多元化投资;然后频频发生的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致使资金链断裂,也把集团风险也转嫁给上市公司。应当说,造成澳柯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监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4)以上3个案例的归纳与分析
以上案例,简单归纳如下:多元化投资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重大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决策失误、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快速扩张、过度负债等。
以上这三家大型国有企业,都是通过多元化投资实现快速扩张的,又是以高度依赖借款支撑其快速扩张的,最终引发了整个集团危机。应当说此类操作模式及其风险发生案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并不鲜见:比如1997年日本发生的八百伴(YOHAN)破产案(日本战后更大的一宗企业破产案);又比如2004年国内发生的德隆系崩溃案。
企业多元化投资,包括非主业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领域,企业往往对其认识模糊,容易引发决策失误;另外,高度依赖借款投资,是引发风险发生的重大诱因。也即多元化投资伴随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很大,因而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也会很大。尤其在中国,金融体制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纵容和资本市场监管不力,都提高了此类风险发生的概率。
另外,多元化投资风险很多都归因到决策失误,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出现强势个体领导时,特别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权威的影响,使个人决策代替或凌驾于集体决策,致使导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金融工具投机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更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风险委员会,还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公司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华永道发布了有关中航油巨额亏损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以下因素单独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权投机交易上受到损失:(1)后来被证明从2003年3季度开始的对油价走势错误的判断;(2)不想在2004年披露损失;(3)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对期权仓位进行估值;(4)没有正确的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记录期权组合的价值;(5)缺乏针对期权交易的适当的及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6)公司管理层有意违反本应该遵守的风险管理规定;(7)整个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就公司投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职责。
案例简评: 中航油从事场外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 *** 明令禁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 *** 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对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操作来看,中航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只是个新手;直接与国际大型基金进行对垒,无疑“以卵击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现在“管理层凌驾”,导致监控机制的失效;直接抵触了内部控制的经营合规性目标和报告可靠性目标。其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其报告不可靠表现在:从事期权场外交易没有在财务报告上披露,也没有直接向母公司汇报。
(2)南方航空的委托理财
南方航空集团公司2004年7月间曝出的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随后,国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对南方航空实施了专项审计;广东证监局也在2005年10月对南方航空股份公司进行了检查。2004年绩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业中,南航集团由于重大财务违纪事件,从B级降至了C级。2006年4月底,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财年巨亏17.94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其归结为航空燃油价格持续暴涨,以及近年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两家公司导致的费用攀升;但这显然难以说服市场。
南方航空集团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备良好的信誉凭证,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从每个商业银行获得10至20亿元的贷款。用银行的钱来进行投资理财,确实是赚钱的商机。南航集团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委托理财业务;与南航集团有过委托理财业务的有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世纪证券。南航集团调集巨额资金乃至账外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仅流向深圳世纪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即达12亿元。
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更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世纪证券无力归还南航集团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15亿元,南航集团无奈只得将其实行债转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团副总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发、南航集团财务部部长的陈利明因涉嫌违法,先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广东省反贪局移交广州市检察院起诉。2006年10月16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原财务部部长陈利民因涉嫌挪用、贪污、受贿等罪,接受广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庭审。据检察机关侦查证实,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陈利民利用经办委托理财的职务便利,采用先办事,后请示或不请示;只笼统汇报理财收益,不汇报合作对象或隐瞒不报等方式,大肆超范围地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已侵吞集团部分理财收益,收受回扣;超权限地从银行贷款供个人、朋友注册公司、经营所用;收受汉唐证券、世纪证券、姚壮文贿赂近5400万元,挪用公款近12亿元,贪污公款1200多万元。
案例简评:南航集团的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是南航集团用自己的钱,借助于证券公司进行操作自己的股票。从法律法规方面来说,不论是国有资金入股市炒股,还是利用自有资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说,南航集团几十亿的委托理财业务集中于公司2-3个人的运作,企业决策层、党委、内部审计监管没有跟上,虽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层纵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是对重大投资监控不到位;个人收受贿赂、挪用和贪污公款,反映了关键人员的道德败坏和企业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层凌驾等问题。另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也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便利。
(3)国储局的铜期货投机
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国储局的交易对手包括斯迈尔金属公司、瑞福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AMT、萨顿公司、以及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基金公司。
国储局选择了部分交割,即向伦敦交易所交付5万吨现货铜,其余15万吨的空单展期到远期。市场人士指出,国储目前以3.7亿元左右的亏损,换得了短期的风平浪静;但是与国际基金的对决还将继续,最后的结局还没有出现,不排除基金再度逼仓的局面出现。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另外,交易行为由原来的两个岗位变成由刘其兵一个人操控。
案例简评: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当国储局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
同中航油期权投机案一样,同样是小角色、新手的国储局,与国际基金大谔对垒,显然不是其的对手。
吴其兵进行投机性铜期货操作,显然有悖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于套期保值业务。对于重大的期货业务交易由一个人操控,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另外,一起跟进的与公司业务相当的“老鼠仓”,说明关键交易员存在严重的道德败坏。
(4)以上3个案例的归纳与分析
以上3个案例简单归纳如下:投机心理、监管不到位、关键人士的道德风险,是引发金融工具投机风险的重要原因。
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还是个新手,以投机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势必会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的“盘中餐”。当然,中国企业从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股指期货投机亏损14亿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亏案(铜期货投机亏损26亿美元)和1998年美国长资公司破产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俄罗斯国债和日本股指投机亏损43亿美元),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单单中航油的损失,已经是国资委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其实早在1997年株洲冶炼厂就因为进行锌期货投机,造成亏损1亿美元。然而,同样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虽然我国 *** 多次强调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仅限于套期保值,但是国有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的行为屡有发生;核心原因还是投机心理和缺乏监管。因此,为降低国有企业金融工具投机风险,一定要加强金融工具投资的监管和相关业务操作的内部控制。
3.结合案例看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控制
2006年7月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非主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资金占总投资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总投资规模不能超出企业财务承受能力,企业资产负债率要处于合理水平。2006年10月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央企要加强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权)及衍生品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及时跟踪和评测高风险业务的风险水平。
从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资和金融工具投机确定为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是确切的。因为,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获取从事高风险业务的资金更容易,获得金融工具交易资格(尤其是境外期货、期权)也更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此两类业务风险的发生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为了防止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发生,企业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1)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
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就是要不能因为强调利润和规模增长,把业绩提高依赖于高风险业务,而忽视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高风险性。
(2)完善高风险业务控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
现在大型国有企业涉及到高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比较少,因为这些业务涉及到决策,又多属于新兴业务。另外,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从而也导致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丧失。主要的原因有企业领导人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决策者的制衡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较浓,法人治理没有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还比较严重,管理层独断专行是导致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大型国有企业更大的风险是战略决策风险;一方面表现在战略方向选择的错误,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战略风险认识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强国资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虽然十六大已经明确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要做到“管资产、管人、管事”,但是国资委对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还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监管的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比如还没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预警机制。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52ol.cn/post/106595.html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