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爱好分享
属于利多大豆。之前做过这个品种与厄尔尼诺相关性的模型,平均下来厄尔尼诺期间大豆价格平均上涨4%。
[img]本周重大事件“多哈”截至目前已经基本确认为“哑弹”,昨日国内商品市场一派欣欣向荣,低调慢涨的农产品接力爆发。空头思维还没有彻底转换的期民们又一次遭遇了市场的洗礼。
“我都已经砍得很快了,一直在砍,但还是没有摆脱爆仓的结局。 ”南方一位期货大户胡先生懊恼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近两日出人意料的商品大涨行情中,他几乎覆没,当前进入停止交易的休息状态。“账户回撤很大,去年赚的已经差不多都亏掉了。”
“红彤彤”的空头噩梦
周二夜盘,对持有大量空单的胡先生来说,可谓是一个难眠之夜。晚上9点钟开盘后,期市各品种延续白天涨势:黑色系大幅拉升,期货盘面中热卷、螺纹钢、铁矿、焦炭等品种,均有5%左右甚至更高的涨幅;白银大涨近4%;棉花大涨逾4%。
对同样做空的刘先生来说,周三红彤彤的期货盘面简直是噩梦。“我空沥青,1945元/吨的成本,但还是亏了不少。3月之前我对市场的节奏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从4月份开始摸不着市场的逻辑了。”他说。
截至周三期货市场收盘,焦炭、螺纹钢、铁矿、郑棉涨停,焦煤涨5.08%,菜粕涨3.95%、橡胶涨3.91%,白银涨3.84%、鸡蛋涨3.69%、大豆涨3.59%、动力煤涨3.23%,豆粕、淀粉、玉米、沥青、棕榈等涨超2%。
与前几日有所区别的是,农产品补位加速上涨,构成了期市普大喜奔的局面。
其实,从4月11日开始,农产品上涨趋势便已经启动。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4月11日至今,文华财经农产品指数已累计反弹近8.8%,其中软商品板块领涨,涨幅为8.9%;谷物板块同期涨幅为8.1%;油脂板块由于前期涨幅较大,成为本轮上涨的垫底板块,但涨幅也达到了6.1%。
商通社分析师秦执认为,当前期市软商品市场上,棉花和白糖期货均获得众多利好支撑,或有望将成为资金新宠。主要原因是极端天气及需求强劲而导致的供需趋紧。从供应来看,市场压力减轻,供应短缺消息频出,特别是近期有顶级机构将年度糖供应短缺预估上调,这大幅超过预期。其次,极端天气炒作再起,拉尼娜的影响可能超过厄尔尼诺,至少在市场预期上存在这种倾向。
对于崛起的农产品价格,新纪元期货农产品分析师王成强认为,尽管全球谷物连年丰产,全球粮食库存接近30年来更高水准,供给过剩严重,从供给层面上,农产品熊市基础毫无动摇,但这并不妨碍市场价格构筑底部。
“因旧作高库存因素,早已计入农产品价格之中。当前金融美元因素、大宗商品牛市波动的轮动和溢出效应,以及下半年发生拉尼娜概率的提升,便足以触发补空式趋势反弹,这将是农产品上涨的之一阶段。而威胁产量的天气模式转换一旦出现,将启动牛市主升浪,在商品沦为资产最近配置的时间周期里,以粕类、油脂为代表的农产品,未来趋势上涨潜力巨大。生猪价格近日改写了历史新高,3月存栏数据止跌回升,意味着远端饲料需求增长具备潜力,这些积极的信号有待市场深入挖掘。”他说。
资产联动推升农产品价格
具体来看,在本轮农产品的上涨行情中,棉花涨势尤其突出。受轮储政策落地和纺企阶段性补库影响,郑棉1609合约在短短8个交易日内出现4次涨停,期间涨幅超过21%。截至日前,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128B)继续上涨82元至12083元/吨,现货市场棉花价格普遍上调。
饲料板块方面,临储扩容 *** 华北玉米倒流东北,粮源消耗有望持续,超跌价格开启反弹行情;豆粕、菜粕方面,昨日在期货市场热烈的多头氛围中,国内菜粕现货报价普遍上调,现货行情走势坚挺。豆粕现货也强势上涨,昨日整体涨价幅度在70-80元/吨。
国际市场上,资金也展开了对农产品的追捧,美豆期价急升至九个月高位。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4月12日的过去一周,投机基金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以及期权部位持有净多单100216手,创下2014年6月初以来的净多单高点。截至本周二,4月份以来,芝加哥CBOT豆粕、大豆和玉米主力合约分别上涨9%、5.5%和8.2%,纽约ICE棉花主力合约上涨5.6%。
中信期货在4月17日公布的策略周报中指出,当前中美两国从宏观环境来看均处于通胀水平逐步反弹时期,中国更是出现“类滞涨”情况,而从历史情况来看,商品往往在低增速高通胀时期表现良好。总的来说,由于跟CPI计算直接相关,能源类商品和农牧类商品与通胀呈现较高的相关性。由于能源类商品具备难以储存的特性,超预期高通胀时期其滚动收益更为突出;而近期农产品与超预期通胀相关性上行的主要原因是极端天气及需求强劲而导致的供需趋紧,农产品对超预期通胀也较为敏感。目前国内的黑色、化工等板块已经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在滞胀环境下面的超预期通胀将会逐步推升农产品价格。
大宗商品余波未平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近期期货市场波动率提升的情况下,资金涌入期货市场的现象很明显。
昨日,有消息人士从期货公司获悉,近期其券商总部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有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把热带地区的大气、海洋发生的异常信号传给热带的其他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自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后,全球天气、海洋状况和海洋渔业都受到了重大影响。
每当厄尔尼诺出现时,秘鲁沿海的一些鱼因为气温升高不得不迁徙他处,但别的鱼被吸引过来了。秘鲁南部沿海的鱼类、扇贝、虾类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渔民们网不虚发,收成比平时好得多;同时,厄尔尼诺给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的沙漠地区带来的大量降雨,也使这块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湖泊密布的草原。还有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豆、可可、咖啡、橄榄等一些经济作物的大量减产,对于过热的国际市场来说并非坏事。大豆价格上升,豆油价格坚挺,咖啡、可可的出口前景看好,这些都可以限制各国之间不断增产压价的恶性竞争,使国际市场的期货价格处于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另外,厄尔尼诺事件类型复杂,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事件气候影响也不相同。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效应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气候异常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气候预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厄尔尼诺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帮助抑制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动。在美国,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为干旱的西南部地区带来有利的冬季降水,北部的冬季暴风雪将会减少,而佛罗里达州森林大火的风险也会降低。
1、海洋生物灾难。秘鲁渔场附近水温升高,上升流变为下沉流,海洋生态遭受破坏,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1972——1973年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附近与南美洲西岸海域,表层水温竟高出常年值4℃,使秘鲁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各种生物尸体漂浮在海面上,腐烂发臭,腥气冲天,海水发黑。
2、连带的经济损失。1973年厄尔尼诺现象时,秘鲁鯷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这一年,秘鲁的鱼获量由常年的秘鲁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
3、生命财产损失。1982年至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北部和厄瓜多尔洪水泛滥,造成600人死亡,损失达6.5亿美元;同时,引起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严重干旱,使400人死亡,损失达30亿美元;1997年——1998年,厄尔尼诺引起世界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扩展资料
秘鲁渔业形成原因:
秘鲁沿岸处在东南信风带内,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便上升补充而形成上升补偿流,该补偿流便把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北流。
而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来补充,深层海水上翻,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
个别年份,南、北赤道暖流逆流,使秘鲁沿岸气温变高,离岸风较弱,冷海水上泛得较少,海水温度较常年升高,鱼类不适应较高的水温,大量死亡。此时发生的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本格拉寒流附近也有世界性的大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在高中地理必修本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课中的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东南大西洋渔场”字样。
东南大西洋渔场的成因与秘鲁渔场成因类似,都是在离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秘鲁渔场
近3年来天气对作物的影响越来越小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期
依然是市场交易的最不确定因素之一
玉米和小麦在拉尼娜现象发生年份减产明显
且美盘价格也反映得十分彻底
但对国内市场而言影响甚微
由于全球大豆此前预期产量较高
南美地区减产幅度或高于预期
但全球产量同比依然小幅回升
对玉米影响推演:全球产量影响有限
在全球玉米主产国中,美国、中国和巴西位列前三,其后有欧盟、阿根廷、乌克兰和墨西哥。美国为全球玉米更大出口国,2020/2021年度玉米出口量为7049万吨,占其总产量的19.57%,占全球总出口量的39.5%。

拉尼娜现象对全球玉米产量的影响分两方面来看: 一是从产量来看,1998/1999年度、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和2015/2016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25%、2.04%、6.5%和15.55%,基本没有减少,但美国玉米减产幅度十分明显,前三个年度分别减产3.36%、5.25%与0.71%。 二是从价格来看,四个年度美国玉米的价格涨跌幅分别为下降11.21%、上涨26.24%、上涨58.91%和下降4.92%。
在2005/2006和2010/2011这两个美国玉米减产的年度,CBOT玉米价格的确有大幅上涨,不过价格跟全球玉米产量的相关性相对较小。 对我国而言,由于国内玉米基本自给自足,且有政策调节 ,因此国际玉米产量和价格的变化对国内的影响不如大豆、菜籽等油料作物那么大 。而这四个年度,国内玉米只有2015/2016年度减产了0.52%,但当年的玉米期货价格却下跌了21.71%。
对小麦影响推演:美国减产幅度较大
小麦为世界播种面积更大、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欧盟、中国和印度只占据了一半的产量,俄罗斯、美国和澳大利亚也是主产国,由于自然条件和国土面积等原因限制,各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和单产差异较大。小麦类型和品种繁多、分布广,对土壤、气候条件适应性强,耐寒、耐旱、稳产、高产,但是遇到极端天气时,小麦的生产与价格依然会受到影响。
从产量来看,1998/1999年度、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和2015/2016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变化分别为下降0.45%、下降4.13%、增加7.7%和增加2.88%,但美国小麦减产幅度更为明显,四个年度产量变化分别为下降9.75%、下降14.07%、下降9.41%和增加11.96%。 价格方面,四个年度美国小麦的价格涨跌幅分别为下跌10.97%、上涨26.22%、上涨21.76%和下跌14.11%。显然,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拉尼娜现象对美国小麦的影响更大,尤其是2005/2006年度是全球和美国小麦一起减产,因此价格升幅更大。

而国内的小麦在这四个年度的产量增幅为3.78%、11.31%、1.93%和2.37%,对应价格涨跌为下跌5.3%、下跌2.65%、上涨9.18%和下跌1.95%, 产量基本没有减少的迹象,因此价格上就没有体现出来。
拉尼娜现象爆发期间, 小麦在大幅减产时,其价格基本走势仍能与正常年份大致相当,主要为供求关系是决定小麦价格的根本,且和拉尼娜强度的相关性不算高,对其后的影响并未表现得特别明显。综合来看, 预计本次拉尼娜现象对玉米影响大于小麦。
对大豆影响推演
全球大豆生产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过去10年,四国大豆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始终在87%以上,集中度非常高。从全球大豆种植面积来看,巴西种植面积自2012年至今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增幅高达45.85%,年平均增速为4.3%,近几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之一大大豆种植国。而欧盟和印度大豆种植面积最近5年变化不大,增速也一般,主要是靠进口补给为主。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 1998年之后比较大的4次拉尼娜现象对美豆单产的影响逐渐减弱,虽然原因尚不十分确定,但很大程度上可以 归因为种植水平的改善和品种的改良。巴西大豆的单产与拉尼娜现象并无必然关系,影响也难以界定。比较确定的是, 阿根廷大豆大概率会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出现减产,也因此带来了比较大的行情,但拉尼娜现象的强弱和减产的幅度并不是每次都有非常明确的线性相关性。
全球大豆主产国:产量增速明显回落
从历史上历次拉尼娜现象 爆发前后数据对比来看,厄尔尼诺现象转拉尼娜现象阶段全球各主产国大豆产量增速明显放缓,次年会出现回升。 从产量来看,1998/1999年度、2005/2006年度、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增速均出现明显回落。值得一提的是,2015/2016年度虽然是强厄尔尼诺现象,但后面的拉尼娜现象只是中性,因此当年对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影响虽然较大,但从大豆角度来看减产幅度并不明显。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52ol.cn/post/115465.html
本站福利推荐!!!
正规期货账户开户!交易所手续费加1分(+0.01元),无条件!无资金手续费要求,享受手续费加1分!期货开户微信:52720915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