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爱好分享
期货交易从表面的手法看,有许多种:主动交易者、被动交易者、短线交易者、中线交易者、长线交易者、套利交易者。短线交易者中又可分为单向波段交易者、双向交易者、纯粹惯 *** 易炒单者和隔夜仓等等不同类型,这里我们只讨论狭义的短线范畴,其他内容不再讨论。
短线是个宽泛而相对的概念,是指完成一个建仓平仓回合时间很短的操作方式。其实似乎也并无严格的时间标准,日内交易算短线,一周完成个回合似乎也能叫短线的。我这里不用时间,而用操作理念来作为划分标准。换句话说,我采用狭义的短线定义。
所谓短线,是一种不依据基本面,只依据短期市场状态进行交易的操作方式,其操作依据在于市场的惯性和自我验证,而操作回合时间较短只是这种操作自然而然的必然属性。按照这种定义方式,市场中绝大多数短线交易者都不是短线手了,我在这里只说我所定义的短线交易者的几个重要特点或属性:
·短线交易者不关心基本面: 依据基本面的操作实质上是因果逻辑在市场和操作中的运用。而短线交易者依据的不是因果逻辑,他早已抛弃了这种似乎已经被人类社会反复证明的通用逻辑方式,再说了,从时间上来看,较大时间跨度的基本面变化对日内反复双向操作也根本无意义。
·短线交易者不依赖预测或预期为操作依据:短线交易者只关心现在,并不认为有必要去关心过去和将来,而且也并没有狂妄地觉得自己能知道太多的东西。他只知道现在,也只把握现在,所有让他脱离现在的操作处境都是他所一定要避免的。预测与预期的本质基本上也是因果逻辑式的,或者是别的无法找到真实依据的玄学基础的,而因果逻辑和玄学都是短线交易者所回避的。
·盘感是内化的市场,而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法稳定的某种感觉:盘感在所有类型的操作中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可惜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说不清盘感到底是什么东西,又如何可以有效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对于短线操作者而言,盘感的真实含义是在长期正确的市场观察和交易基础上,充分放松自己,慢慢内化并稳定了的市场。换句话说,盘感的来源和基础都在于,将外在市场内化于自己的身体(注意,不是大脑),将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慢慢转化为身体的本能,并通过解放或释放本能的灵敏而得到稳定放松的交易基础。
·短线交易者虽然看起来也常在方向上交易,但却没有真正的多空概念或意识:多空概念或意识其实大部分也是建立在预期基础之上的,因此多数短线交易者实质上都是在阶段性的以单一方向为主的波段上进行交易,换句话说:他们依据阶段性的多空判断进行交易。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阶段多空意识的及时转换上,多数交易都是在阶段性的单一方向或所谓震荡阶段箱体范围内的迅速切换。而短线交易者没有多空意识,他依据市场惯性和市场的自我验证进行交易,每个行情阶段都是双向的,多数入场点还往往在逆市的高点或低点上。
·短线交易者不关心市场人群划分:短线交易者将所有交易者的类型全部过滤了,他眼中只有一个统一的市场,不再关心从主力到散户的各种类型的交易群体。
·短线交易者不依赖技术指标,只判断作为整体的市场演化阶段:技术指标先天就是描述性的,换句话说,是一种滞后的描述性。运用技术指标虽然可以通过缩短时间层次,并在不同时间层次上进行相互校验来降低滞后性,却改变不了本质。在短线交易者眼中,时间常常是一种错觉,虽然他似乎在时间内交易,其交易依据却在时间之外,时间只是行情展开和演化的形式而已。
·短线交易者不存在市场和品种的区别,只选择最适合短线交易的类型:在短线交易者眼中,世界上只有一个市场,也只有一个产品,那就是:聚集在一起交易的人群。而诸如不同市场的空间、节奏和韵律等区别,都是表面性的。短线交易者更大程度地过滤区别。如果实在要说市场和品种的区别的话,那只是短线交易者更喜欢交易量较大、演化韵律较平滑、更容易进出和隐藏自己的市场和品种而已。
·短线交易者只运用最简单的操作:那些套利、锁仓、仓位和资金管理、操作纪律、止损、操作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除了降低他的操作 *** 和效率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短线交易与其是种技术,不如说是一种修养:短线交易者的交易基础不在任何外在的分析、技术和技术组合之中,而在于将市场内化、操作具备本能化基础、依据观察市场惯性和自我验证的修炼之中,并由之获得了极强的处理单子的能力,连判断的对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于风险嘛,他要么是比风险更快,要么就是不会将自己置于无法操作与反应的境地之下。
·短线交易是快乐者的游戏:短线交易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是快乐的,而绝对不是那种火中取栗刀口上舔血的游戏。他的快乐来自几个基础:对盈亏的漠然并在这种漠然中保持非常好的心理与生理弹性、敢于盈利(与大家的想法不同,不敢盈利是这个市场中比不敢亏损更大的问题)、没有任何附加功课的交易方式(一离开市场之后,他的心中就不再有市场存在了)
其实,以上短线交易的基本属性也完全适用于所谓中线、长线交易,掌握这些内容的交易者,已经跨越了时间的层次,在任何时间层次上都一样地交易,之所以选择短线,只是因为短线更 *** 、效率更高、所需要采用技术组合更单纯而已,倒不是短、中、长线交易有什么真正不同的内涵
《易经》是中华大道之源,《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更高经典之一。在这两部经典中,有一条教义是共同的,这就是变化、不居、不住。
《周易》上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推而变化生”,万事万物总是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道讲求的就是变化,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四方上下周流无碍,不停留在某一点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所以,“变”是《易经》的精髓和灵魂。整个《易经》说的就是“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我们保持活力和生机,不断进取的之一法门。汉代智圣东方朔曾经告诫儿子说,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意思就是要随时准备应对外界的变化,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一点上。孔子说,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不成为任何一种专门的器具,要随时变化,不要把自己的才能、兴趣等等完全限制于某一点,故步自封、画地为牢。
妄念、妄心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它们蒙蔽我们的本心本性,让我们颠倒梦想。纵观人的一生,烦恼、痛苦都来自人的妄念、妄心。只有我们摆脱了这个妄念、妄心,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本性,自性,具足一切智慧。
所以,不管是《易经》中的不居,还是《金刚经》中的不住,都告诉我们,不要凝滞于外物,不要因为方生方死的外物,产生妄念、妄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回归自性本心。
《金刚经》全文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之一,是之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之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之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之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之一波罗蜜,非之一波罗蜜,是名之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
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流通本的演变
《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1.流通本的加工:⑴字数的添加:《金刚经》从824年柳公权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寿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经文字数不断增多。(2)"冥司偈"的添加:以历代藏经的校勘记看,《金刚经》有文字上的琐碎变化。其更大变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尔时)慧命须菩提……"一段并最终定型,这是从菩提流支译本移植来的。添加的时间不很明确,后来佛徒为其编造了"僧灵幽"的公案,该段经文因此叫"冥司偈"。(3)首尾附件的添加:从咸通印刷本开始,经首已出现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经文前后的颂词、真言、奉请词、发愿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2.流通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度森严、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⑵以咸通本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⑶以朱棣本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52ol.cn/post/25783.html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