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爱好分享
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必须要把握以下三个步骤
之一、对经济指标的分析对比
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从时效性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先行指标如:货币供应量。这类指标的重要数据出现之后,投资者们可以预估未来或近期的经济状况。从而对股价进行新的预估。正因为如此,它对股市行情有立竿见影引领效果,所以经常伴随股价较大的波动。
2、同步指标如: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它们反应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与先行指标对比,更具可靠性。因此相关重要数据出炉之后,对行情的影响比上一个指标还要更具威力。
3、滞后指标 如: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等。这类指标对股市影响并不大,主要对经济有一个解密、补充的作用,一般不影响股价。
第二、计量经济模型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它是表示经济变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授关系。是当下量化交易的核心环节,它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处理,可以得出一系列较为适中的对应结果。
(1) 经济变量:即相应的经济数据,如GDP数值,PMI数值等。
(2) 参数:相应经济数据与对应指数函数关系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量。例如:上证指数=PMI100 50。这个函数中的100与50就是参数。
(3) 随机误差:由于实际统计数据与我们要得出的数据之间的关系绝非意思不变的,所以经常会有一个合理误差,这个误差需要经过大量数据得出,且始终进行改良微调。
第三、概率预测
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预测,在股市中,任何的结果都非必然,而是对应着相应的概率。当投资人能够了解到这些大致概率时,将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将投资资金进行操作。
概率预测实质上是根据过去和现在来推测未来。广泛搜集经济领域的历史和现时的资料是开展经济预测的基本条件,善于处理和运用资料又是概率预测取得效果的必要手段。
过去每8-10年都会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九年。这次会例外吗?金融危机前夜一定是股市大涨、一片繁荣。
真正的关键和重点来了,我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出来:之一次金融危机是1987—1988,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997—1998,之间相差10年;第三次金融危机是2007—2008,也是相差10年;那第四次金融危机,难道就是2017—2018?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周期谈起。
一、从甲子周期到太阳黑子
世界上最有名的周期规律莫过于中国的甲子周期。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经过两两组合,形成了六十组数据,从甲子乙丑到壬戌癸亥。在六十甲子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法体系,是为四柱八字。中国古老的算命术,就是以四柱八字为基准,将各种天干地支的组合模式定为吉凶祸福,由此去判断过去、预测未来。
除了甲子周期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最早的周期体系之一。这是一个绵延至今超过2000年的气象周期,按照地球在黄道上的运行节律而将一年分成24个小的周期,从立春到大寒。
中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中比较早的一批研究市场周期规律的人,就曾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节气为工具,尤其是后者,1990年代曾一度被很多人膜拜。只不过近几年不太为人所熟知而已。
国内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翁文波曾出过一本《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的小书,专门用中国传统的纪历与节气进行天灾等预测,据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相比他的地震预测,那只是小儿科。有数据统计,他1982年到1992年预测国内地震60次的准确率是86.67%、预测国外地震70次的准确率82.85%,每一次预测误差都不到1.0级。
他做预测所采用的 *** 在《预测论基础》一书中曾有介绍。在那本书里面,他介绍了醉汉游走、翁式旋回、可公度性原理等看起来很高大上的预测理论,并举例了多元一次方程预测地震的数学模型,等等。比如:
X1+X4=X3+X2
X1+X5=X6+X2
X3+X4=X5+X2
X2+X4=X3+X5
看起来,这些公式很高深。但是,如果认真破解那些所谓的数学模型,我们不难发现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两次事件间隔的时间而已。因为公式可以破解为:
X4-X3=X2-X1
X5-X2=X6-X1
X4-X2=X5-X3
X4-X3=X5-X2
能看明白吗?之一行,它代表的意思是:第三次事件(地震)到第四次事件之间的时间与之一次事件到第二次事件间隔的时间相等。简单点说,前两次地震间隔380天,后两次地震恰巧间隔375天,就认为在某地同等级地震存在着大约380天的周期。于是,最近一次地震向未来拓展380天,就可能再发生一次地震。
如是,其地震预测模型,本质上就是找历史上两次地震间隔的时间,然后从最近一次地震的时间向外推,根据可公度性原理,找出发生概率更大的时间,将其标记,作为预测的时间。这种周期,我们可以命名为“测量周期”。
测量周期有无道理呢?我们如果仔细观察那些地震预测的案例,就会发现其国内地震的预测平均地点误差是399公里、国外的平均地点误差是692公里。难道说,一次预测地震,在中国的地盘上,偏差达到400公里,竟然也算预测准确了?
事实上,如果用前述的多元一次方程为基准去预测股市,我们可以得到无数个潜在的预测结果,也可以利用所谓的公度性去推测哪个周期实现的概率更大。但大量繁复的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成为市场的转折日。如此,所谓的准确性几乎就全都是人为主观做出来的,其实际价值几乎等于0。
曾经有段时间,国内的一些技术派专家研究太阳黑子周期律,这似乎能解释史玉柱的疑惑: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0年左右。有人会因此而牵强附会地认为,人类活动会受到太阳黑子爆发周期的影响,所以才会有每10年左右一次的金融危机。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解释1254-1400年间英国的谷物收成变化时,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恰巧存在一个11.1年的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非常吻合的周期规律。他的解释是太阳黑子爆发会促进光照、 *** 作物生长。不过,几年后,科学家修正了观点,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不是11.1年,而是10.45年。于是,杰文斯就又把数据计算了一遍,结果他说自己惊讶地发现:作物的周期确实是10.45年而不是11.1年。
可笑的是,随后的英国作物报告却与他的这个周期计算不一致。于是,他修正观点,认为是太阳黑子造成了其它国家的作物变化,间接影响了英国。而后,他的这些结论就被经济学家嘲笑一番之后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只是,很多中国人,竟然还以太阳黑子为机械的教条来预测未来,不亦谬乎!我们其实可以下一个断语,所以秉持固定周期律的人,都与杰文斯的结论差不多,都是想用臆想中的周期来解释事物,最终都会无法自圆其说。
二、唬人的经济周期
实际上,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经济周期。当时的一位银行家桑顿注意到,英格兰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经济危机,比如,1702年,1705年,1711年,1715年,1720年,1726年,1729年,1734年,1739年……1784年,1789年。在他观察到的18次经济危机中,经济是螺旋式上升的。
拉斯*特维德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记载了更多的经济危机的案例。比如,在美国,1816年曾有过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其后,1826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几乎就是每间隔10年会有一次大的危机。如果按照时间序列数下去的话,1895年也有一次衰退、1907年还有一次,1914年又来了,最严重的危机是1928年,再其后……看看,是不是存在着显著的10年左右的周期?
其实,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在1862年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已经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就是“朱格拉周期”。这属于中等长度的周期,故称中周期。
随后,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出版了专著《经济周期》,这是经济周期之一次进入经济学理论殿堂。米切尔的定义是:经济周期是工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扩张阶段、普遍衰退、收缩阶段、复苏阶段等。最重要的是,它的结论是:经济周期序列不确定,周期持续的时间是1-10年或者12年。而且,它们不应该再被细分成更短的周期了——相比朱格拉,米切尔还是实事求是的,他把周期放宽到1-12年的任何一个可能的时间方格,而不是十年周期。
虽然米切尔说周期不可细分,但这不影响其他经济学家的努力。曾经费劲心力研究周期的人还有许多新发现。比如,德国科学家基钦发现的40个月的周期(3年多),而苏联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则发现了一个20年周期。据说,当时还有人论断过,房地产存在着一个18年的周期,“非常接近”库兹涅茨周期。
1910年,一位18岁的俄国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长的波段,14年后,他的长达80页的研究报告问世,提出的新周期长度平均是53.3年。这个学生叫康德拉吉耶夫,1926年,他说自己设想的周期已经接近新的 *** 期。
他或许没有想到,90年后,中国有不少股市和期货的投资人正在抱着他的论文研究这个长达53.3年的周期,按照周期预测,似乎大宗商品正应该走下坡路。殊不知,这个所谓的康德拉吉耶夫的周期,只是他观察了一百多年人类历史的结果,而且主要还是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
康式周期,以其长达50多年,而被称为是长周期。其实,中国人有更早的长周期理论,那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中国人算得很简单,从周朝开始,到秦汉,唐宋,明清,每隔五百年左右总有一轮新的发展周期。
如果说测量周期可以得出无数个不同的周期,因此不靠谱,那么,这种从几十个月到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所谓固定周期,是否可靠呢?简单的推论告诉我们:完全不可靠!
问题主要出在样本检验的范围、误差许可的范围。康式周期只经过了三四个历史周期的检验,怎么能称之为铁律呢?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不过两三百年,不同时期的规律怎么可能一再重复呢?至于看起来很准确的所谓10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存在着误差问题:假设把所谓的10年前后各3年作为许可误差,那么横竖跨度就是6年之久。一个10年的周期,竟然容许6年的误差,这还能算是规律吗?
所以,无论是固定周期还是浮动周期,都只是人们研究经济或商品现象的偶然发现而已。即便这种周期有过几次重复,也只能认为是巧合——除非我们能找到隐含在周期背后的逻辑。
比如,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周期性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观察得到、并能被反复验证的。在可允许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周期性规律一再出现以至于我们可以确信到了每一个时期,事物必然发生。比如,中国的民谣: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等等。但这种观察,也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北方的观察结果与南方就完全不同。
除去这种用物理学可以解释的周期规律外,其它所有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周期,都绝对不可能有固定周期。而浮动周期,也绝对不是靠技术测度就可以得到的。我们必须拨开周期迷雾,找寻周期背后的逻辑。
三、经济周期的逻辑
1909年,美国人罗杰*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他认为,过度投资与增加货币供给都会导致负面反应。他给出的标准十阶段经济周期模型是:
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票价格下跌;4、商品价格下跌;5、房产价格下跌;
6、货币理论降低;7、债券价格上涨;8、股票价格上涨;9、商品价格上涨;10、房产价格上涨。
到房产价格上涨后,再进入其中之一阶段,于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就产生了。80年后,日本经济进入所谓泡沫期,最后阶段正是股票和房产价格持续上涨,于是,当局大幅度提高利率,导致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先跌,房产价格后跌。只可惜,这次下跌只有一次机会,日本经济看不到什么短周期和中周期也看不到什么长周期,30年来始终没有景气。
显然,在巴布森的周期表里,核心是利率的变化,而货币供给的增减其实也会影响到利率的变化。所以,其后费雪才会明确指出:经济周期的关键在于银行信贷,因为现代银行能够创造货币。
费雪在论述经济周期时指出,货币投放会增加生产,生产增加会促进消费。但是,“萨伊定律并不是永动机”(意思是供给不会永远自动产生需求),供给增长产生的额外收入会被人储存起来,于是,部分资金不再进入投资环节,生产和消费都会下降,大家会进一步降低债务率,生产受到进一步影响,所以,经济危机才会产生。
但是,费雪的论述仅在硬通货时代才会产生——硬通货时代,货币可以被储藏(接近于掩藏),不再进入流通环节,所以才会影响到市场的货币供给,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在纸币时代尤其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几乎所有货币都在银行里,货币的所谓储存功能几乎消失,此时,决定银行信贷增减的变成了中央银行的政策——结论就赫然是:经济周期是否产生,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松紧。如果再进一步展开,那就是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周期,是央行创造的。
那么,如果央行主动调整节奏,周期是不是就该被修正?比如说,拉长周期,或者缩短周期?由于缩短周期于经济不利、于口碑不利,所以央行的唯一选择就变成了拉长周期。
由此可见,只要央行能认真学、总结经验,理论上就可能彻底消除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但是,如果央行不吸取教训,周期就可能一而再地出现,甚至于极端状况下类似于日本,只有下行后的横盘而没有上升,那就不成其为周期。
事实上,美联储的进步能力就是极强的。1929-1933年的大萧条后,迄今将近90年时间,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次与之同等级别的萧条。甚至于阶段性的衰退都没有明显发生过。表现在股市中,1981年后的36年里,美国股市仅仅在2001年和2008年出现过两次明显的深幅回调——注意,在2001年的调整发生前,美股已经有近70年没有出现大调整(1987年的闪崩则是暂时的),但是谁也没想到,2001年调整后,仅仅过了五六年,股市就再创新高,但2008年却又迅即出现了新的大幅度调整——这种变幻莫测的周期,以前根本就不曾遇到过。
2009年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8年持续不断地上涨和创下历史新高。此时,很多人开始忧虑2018年可能再现十年周期。莫非,美联储那么健忘?莫非,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小心翼翼地警惕着的周期真的会出现?
先不忙着下结论。我们再回到硬通货时代,或者回到信用货币时代之前。在那个时候,货币是锚定金银的,或者,纸币是有形的,这都使其具有了储藏(掩藏)的功能。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
1、货币投放增多,经济景气明显,社会欣欣向荣;
2、富人赚钱多,穷人赚钱少;
3、货币向富人转移,富人储藏货币;
4、穷人占有的货币减少,消费降低;
5、消费降低导致生产下降;
6、经济陷入衰退;
7、重复之一步。
所以,非信用货币时代,是走不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恶性循环的:经济一旦向好,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货币向富人集中,穷人货币少结果导致经济衰退。于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早期会频繁发生经济危机。它的核心是货币的不断集中和分散的结果。
同样,由上述理论,也就可以解释中国的王朝更替缘由。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天下大治经济繁荣之后必然导致天下大乱的归宿。而经济治乱,根本原因还在于货币的集中与分散。
人类社会只有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在货币的储藏(掩藏功能)消失之后,经济周期的问题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周期就越来越取决于央行而不是经济自身。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仍旧抱残守缺、刻舟求剑,去搞什么经济周期预测,难免落入窠臼、贻笑大方。
四、商品的周期性
央行是会学的,普通人当然也会学。这就注定商品的周期性规律是会改变的。
我们以山东大蒜这样一个小品种为例。2004-2006年,大蒜的价格不断上涨,山东的大蒜出口增加,农民利润增加,于是导致产量增加。结果,在2006年的时候,大蒜种植面积创下历史新高。几乎可以断定2007年大蒜肯定会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那么,此时我们来推断,大蒜的下一个上涨周期会在何时呢?
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则2008年种植人数减少,2008年将出现价格暴涨的行情。
另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2008年很多人都预测价格要暴涨,所以导致2008年种植继续增加,供给不减少,结果2008年价格继续下跌,2009年才会反弹。
事实怎样呢?2007年大蒜价格下跌,但蒜农减种的并不多,由此导致2008年的价格继续暴跌,结果,2006年高峰时2-3元的蒜价,到2008年已经跌到只有0.18元。2009年初甚至跌到了0.07元的价格。于是,2009年,物极必反,蒜价暴涨,从不足0.1元上涨到4元以上,现货价格涨幅最多超过40倍。
现在回头看,2004-2006年是上涨周期,2006-2008年是下跌周期,2009年又是上涨周期。如此算来,是不是5年一个周期循环?如果说2006年的价格是阶段性高点,则下一个高点是不是应出现在2011年?
事实并非如此。2006年4月的高点出现后,下一轮的高点出现在2011年11月。再下一轮的高点呢?2016年4月确实又现高点,11.4元。但是,到2017年1月竟然出现了新的高点14.6元,2017年5月的更高点竟然接近16元。假设2017年5月高点是历史性的(因为2017年7月的最新价格只有7元多),则前一轮周期是5年,后一轮是5年半,再后一轮又是5年半。那么,下一轮高点会在何时出现呢?
我们不去猜测高点的位置,而是要研究为何会出现这种周期拉长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信息透明时代,蒜农是会进步的。他们掌握信息之后,会有博弈,有人增种,有人减种,结果就导致商品价格周期出现波动:有时候周期延长、有时候周期缩短。
一个小小的大蒜头,都充斥着如此多的博弈,周期都不确定,遑论其它商品。比如说,此前白糖存在着3年+3年的周期,但这几年,周期已经明显被平滑了。又如,鸡蛋价格本来存在着明显的9月高价定律,但这几年随着冷库技术的发展,9月的价格已经逐渐不再是全年更高价了。再如,螺纹钢的吨钢利润以前从来没有超过千元,但今年超过千元后,价格强势不回落,等等。
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周期也许还会相对固定,而一旦信息通畅或者产业形式发生改变,则价格周期不只是被拉长甚至会完全被抹平。比如,中国的鸡蛋价格此前存在显著的4年周期(2年上涨2年下跌)。但2004年9月达到高点、2006年5月达到低点后,周期律明显开始失去作用。2007年6月、2008年9月先后达到阶段性高点且基本没有大的回调,2011年9月再次达到高点后,到2012年5月突然下跌20%后见底。此时,上涨周期长达5年多,而下跌周期不足一年。随后,价格继续上涨到2014年9月见到更高点,上涨周期是2年多。但从那时候到现在,价格下跌了近3年时间仍没有见到底部——相比从前,上涨周期3-5年、下跌周期可以达到3年以上。
不止如此,美国1874年就开始有鸡蛋期货,其后也曾有过波谲云诡的行情,鸡蛋期货也曾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明星交易品种。但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销售模式的改变,鸡蛋价格逐渐被寡头所控制,到1982年,因波幅过小,鸡蛋期货竟然退市不再交易了——曾经波澜壮阔的多空行情,如今被拉成了一根直线,谁还敢说再有周期?
所以,我们研究商品的周期性规律,也应该摒弃固定周期节律,甚至放弃浮动周期规律,必须深入研究商品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找出周期性波动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去做判断——没有任何周期是固定不变的。
五、2018年:要崩溃还是要衰退
鸡蛋、大蒜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周期可以被拉长乃至抹平,经济的周期也可以被拉长或抹平。此时,再谈论什么周期,会不会显得过于小儿科?
在经济领域,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的循环是必然的、或者说经济危机是必然发生的。但是,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银根的放松和收缩是央行自主决策的,既然如此,就必然可以通过努力掌握规律并适当调整,从而消除或者大大拉长经济周期。
宽松与繁荣相伴,紧缩与萧条相随。过度通缩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是如此循环的:
经济萧条——放松银根—— *** 需求——扩大投资——价格上升——企业盈利——产能扩张——经济过热——供给增加——收缩银根——减少投资——抑制需求——价格下跌——企业亏损——经济萧条。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核心链条在于银根的松紧。而这一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另外一条路径来消弭这种周期性波动:
经济不景气——货币宽松——引导投资和扩大需求——产能扩张、价格上升——经济过热——货币定向生产环节宽松——扩大产能满足需求——供需动态平衡——维持景气——动态调节供需——维持景气
看看前后两个序列,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选择是相同的,都要放松银根。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原有模式是直接收紧银根导致利率上升,但新模式下,是定向宽松满足生产,由此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从而消弭掉原有的下降周期。
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务必清楚一件事情:有些风险是防出来的,本来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因为担心有风险,防范措施过头了,反而引发了风险。比如一个正常生产的企业,资产优良,投入较多资金到厂房和设备,产品销售良好,但银行对它防范风险的措施过头了,抽了它的贷款,导致它 *** 不了,无法有效开展生产,只能低价甚至亏损处理库存,于是风险就出现了。
对于 *** 当局来说,务必要清楚一件事情:预期是会传染的。如果央行收紧银根,造成了未来银根整体收紧的预期,则这种预期会在短时间内传染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市场的需求突然不见了!比如,1928-1933年大萧条时期,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可以理解!而美国的耐用消费品更大降幅是69.8%,也可以理解是有钱人和穷人都减少了耐用品的消费。但是,非耐用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呢?降幅也曾高达52.2%。这意味着很多美国人连吃饭都比以前少了!
所以,货币和 *** 当局,应该持续不断地给市场传递正向预期,而不是恐怖的负面预期。他们应该做到的是通过调节不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以此消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怎么做呢?如果供给大于需求,更应扩大需求,而不是压制供给;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则更应扩大供给,而不是压制需求。压制需求或供给,都容易引发通缩甚至经济危机,而引导社会的货币和增发的货币投向供求两端中少的那一端,则可以在维持经济景气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供求平衡。
比如房地产市场,如果房价涨了,那就引导开发商多盖房(增加土地供应和房企贷款),如果房价跌了,那就引导购房者多买房(降低按揭比例和利率,扩大购房人群),由此实现房地产供需的动态平衡,维持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最终实现家家住上好房子、社会财富充裕的幸福场景。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大众在进步,央行在进步, *** 监管也在进步中。那么,请你做出判断,大家所期待的2018年大崩溃或者大萧条,会出现吗?
[img]◆期货品种接连上市
2013年3月27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发布公告,将于2013年3月30日进行鸡蛋品种交易系统模拟测试。之前大商所对鸡蛋期货己多次进行内部测试,并多次组织会员在交易所测试系统上进行模拟测试,此次为交易所首次组织会员、信息商在内的全市场模拟测试。鸡蛋期货在2013年二季度上市几乎没有悬念。近年来,期货商品上市的步伐明显加快。
2012年5月10日,白银期货正式在上期所挂牌交易,成为继黄金期货之后的又一个贵金属期货品种。2013年3月22日,焦煤期货合约将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与其同属产业链条的铁矿石期货的上市呼声也越来越高。2013年3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与中石化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就推动天然气现货、期货研究及条件成熟时推动天然气期货上市展开深入合作。
2013年1月16日,中国 *** 主席郭树清表示,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很顺畅,基本筹备完成,预计不久将正式推出。除了国债期货,其他大宗商品包括原油期货及金融衍生品都在筹备中。这无疑为后市期货品种的接连上市发出了明确的暗示。
◆ 期货品种上市影响
期货行业是产品推动型行业,其成长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期货交易品种的增长。市场中交易品种越多,交易参与主体的数量和活跃度也将随之提升,整个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也就越大。我国2012年期货交易量较2002年增长656%,其中585%贡献于增量品种的增长,仅71%贡献于存量品种的增长。
对重点年限增量品种的增长贡献分析,同样可见新增品种对期货市场规模的增长贡献份额非常明显。我国期货交易所2004、2006、2007和2009年在新品种上推出较多,当年期货交易量分别增长9%、39%、62%、58%,其中新品种分别贡献了8%、25%、5%和27%的增长。所以,期货品种的接连上市将有力促进期货行业的快速发展。
◆ 期货行业新增收入预测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期货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前瞻》估算: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2012年起,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品种扩容的高峰期,2012-2015年,国债期货、沪深300股指期权、白银期货和原油期货等有望带来0.6、56、76、82万亿的交易额、收入增量贡献为0.3%、11%、11%、10%。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商业模式分析报告》显示:目前鸡蛋价格虽临近历史的底部,但随着玉米、豆粕价格的大幅回落,养殖成本也不断下移。同时当前期货价格相对现货价格仍处于升水状态,加之在后期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后市可以适量进行反弹抛空。供应宽松,蛋价反弹乏力一般而言,蛋鸡产蛋高峰能维持5个月左右,在蛋鸡产蛋率下降到70%以下时,养殖户会根据市场行情,开始考虑陆续淘汰蛋鸡。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短期市场蛋鸡供应仍将以充足为主;若后期在产蛋鸡存栏量不出现大规模淘汰现象,在产蛋鸡存栏将稳步持续增加,鸡蛋供应继续充裕。目前鸡龄结构仍偏年轻,老鸡数量较少。预计在饲料价格下跌、养殖仍有利润的情况下,蛋鸡短期淘汰量比较有限,也为鸡蛋价格进一步下跌提供了可能。由于宏观经济持续放缓,居民消费受到了明显影响,今年双节对于鸡蛋的消费也明显逊于往年,市场对于节后鸡蛋的消费更不乐观。芝华数据监测显示,近日全国鸡蛋价格各省均价在3.4元/斤左右,小幅上涨。但需求表现平淡,预计春节前现货价格也难有大的起色。因此近期价格虽有所反弹,但反弹幅度恐将有限。近期鸡蛋价格虽有所企稳,但目前市场无大利好因素 *** 鸡蛋消费,鸡蛋价格将延续弱势。原料饲料下跌,成本下移蛋鸡养殖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成本费、雏鸡成本费、疾病防治费等。在整个生产成本构成中,饲料费用支出占60%—70%,雏鸡费占15%—20%。玉米和豆粕是蛋鸡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构成原料,分别占饲料成本的60%—65%和20%—25%。受供应增加、库存高企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自今年3月份开始下跌。玉米价格持续下跌,豆粕价格也处于低位,加之包装费用出现一定下滑,因而蛋鸡养殖成本在不断下移。养殖利润再现亏损随着近两个月鸡蛋价格大幅下跌,蛋鸡的养殖利润也由9月盈利状态转为10月的亏损状态。后期鸡蛋现价上行空间有限,养殖利润出现大幅好转的可能性较弱。目前我国生猪存栏量有所反弹,对猪肉价格形成一定的压力。但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走低,限制远期仔猪和生猪的供应。因此,生猪价格远期可能仍将维持略微偏紧状态。目前,生猪需求转弱,同时也拖累了鸡蛋的需求。期货升水现货我们统计了四个鸡蛋基准交割库所在地(辽宁大连、山东德州、河南濮阳、河北邯郸)的鸡蛋市场均价,并跟踪1月、5月合约的基差走势。数据显示,进入10月以来,由于鸡蛋现货价格不断下跌,基差由正变负,导致期货价格相对现货价格存在较高升水。截至目前,JD1601合约、JD1605合约的基差分别为-404、-177,较高的升水也限制了期价的上涨空间。一旦现货价格持续疲弱,也将拖累市场对于鸡蛋期货价格的预期。届时随着交割月的临近,期货价格也有向现货价格靠拢的可能。我们认为,在后期市场需求维持低迷的情况下,鸡蛋价格延续弱势下行的可能性较大。
这一段时间,期货市场上鸡蛋期货的价格一路下跌,但是鸡蛋的价格却一路上涨,近一个月的平均涨幅已经超过了20%,鸡蛋作为人们平时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磷脂、胆碱、烟酸、卵黄素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给人体提供很多有益的成分,不仅可以健脑益智,让人越来越聪明,还可以预防动脉硬化以及保护人类的肝脏。
鸡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物,几乎每家每户都经常吃,所以鸡蛋的售价也是深受大家的关注,最近半年鸡蛋的价格没有随猪肉价格的下跌而下跌,反而成攀升之势,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多久,这个可能只有经济学家在深入调查市场后才可预测,我们一般人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可以根据鸡蛋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决定了鸡蛋的价格不可能一直上升。第二,市场的供应情况,也会影响鸡蛋的价格。第三,市场的需求也会影响价格。
一、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任何东西的价格都是在价值线上下波动,涨势和跌势都不可能太过偏离价值,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回落,所以个人觉得鸡蛋天天涨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很久。
二、市场的供应情况。
在鸡蛋价格天天上涨这样的情况驱动下,会有更多的人为了利益进入养鸡孵蛋的行业,慢慢的鸡蛋的供应量就会越来越多,当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就是价格下跌的时候。
三、市场需求会影响价格。
虽然鸡蛋的营养价值极高,也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但如果价格过高,超过了大家能接受的范围,那购买量就会下降,需求减少,价格必然下降。总的来说,我预测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很久。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52ol.cn/post/26478.html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