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 » 正文

糖期货大佬(白糖期货大佬)

7.45 K 人参与  2022年12月31日 21:35  分类 : 最新  评论

郭鹤年怎样担纲糖业成为糖业霸主?

郭鹤年的祖籍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亲郭钦鉴于1909年出洋谋生,来到马来西亚。先是当店员,后来自己开了家咖啡馆,成了家。郭钦鉴的哥哥郭钦暖也在南洋,兄弟俩经过数年努力,共同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境优裕,严父慈母,弟兄3个在新山市一家英文学校读书。郭鹤年自幼聪明过人,而且非常好学。从英文学校毕业以后,他考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在求学期间,他刻苦发奋,博览群书,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他在这儿还认识了一位对政治颇为热衷的同学,即是日后成为“新加坡强人”的李光耀。

1945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入侵东南亚。马来西亚也被日军占领,并实行军管。郭钦鉴公司的大米生意被迫停止。祸不单行,不久,与郭钦鉴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儿郭鹤青又被日本宪兵扣押。公司只好关门,郭鹤年也被迫中途辍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郭钦鉴重整河山,再次开张。东升有限公司不仅恢复了生意,而且,由于他们的精心经营,市场不断扩大,发展得很快。然而,好景不长,郭钦鉴本来身体就欠佳,又因多年创业操劳过度,终于一病不起,于1948年病故。

父亲去世前不久,郭鹤年在新加坡独自创办了从事航运业的利克务公司。由于父亲的病故,他只好又回到马来西亚。

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女士受过高等教育,是个识大体也很有眼光的聪慧女性,她不希望因为丈夫的死,使郭氏家族的事业分崩离析,建议郭鹤年与他的哥哥以及堂兄弟们互相帮助,大家拧成一股绳,联手重新创业。成功之后,郭鹤年说:“母亲对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劳,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也是影响我一生更大的人。”

郭氏兄弟遵照母亲的意见,集中了各自所得的遗产,并邀请堂兄弟们来共同商量,各人入股,于1949年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鹤年当时虽然才25岁,但他精明强干,博学多才,众兄弟一致推举他为公司的董事长。这样,年纪轻轻的他便挑起了重担,继承父辈开创的基业,继续经营大米、面粉、豆类和糖。

与此同时,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的利克务公司的业务也正常进行,而且越做越好,日渐红火。1955年,郭鹤年将该公司改成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他同时兼管。

身居要职的郭鹤年深知自己的担子重,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要进一步发展事业,还必须拓宽眼界。为此,他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并学习商务知识。

在伦敦,郭鹤年对英国人优秀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调查研究,他发现了糖业的潜在能力。于是,他把精力集中起来,专门地对糖业的经营做了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当时,马来西亚人食用糖的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本国制糖业极为落后。郭鹤年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大刀阔斧地干一番。

欧洲之行不仅大大地丰富了郭鹤年的商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个清醒的提示。1955年回国后,除了经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他又在新山市创办了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50年代后期,郭鹤年开始着手致力于糖业经营。

1955年,郭鹤年回到马来亚,他在柔佛新山成立民天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生意。

通过民天有限公司和原本已成立的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同时应用在伦敦学到的现代商业管理经验,郭鹤年大胆地改变营业方针,开始设法从泰国大量输入白米,分销至新加坡、柔佛及马来亚各大城小镇。这也是郭鹤年家族事业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该家族跨国化企业的牛刀初试。很快,郭鹤年在马来亚生意场上建立起知名度和信誉。同行都知道,新山郭家那个从英国回来的“罗拔”(Robert Knob)长袖善舞,不可小觑。

郭鹤年堂兄郭鹤尧在谈到郭氏发迹时指出:“郭氏集团能够今日在本地及国际上大展拳脚、一帆风顺,主要是郭鹤年的眼光及工商业才华造成的!”

郭鹤尧继而称:郭氏兄弟集团的真正盈利并不是来自米业,而是靠“工业”;首先是靠炼“糖”工业,而且郭氏兄弟集团的真正发迹期,前后只不过30年!

作为兄长评价堂弟的业绩,如非心悦诚服,郭鹤尧要说出这样的话是不容易的:“我应该很公平地指出,过去30年来,鹤年对工商业的许多准确分析、判断和决定,造就了郭氏兄弟集团今日的局面。”

1957年马来亚宣告独立。为了改变单一制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多元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马来亚联邦以及稍后的马来西亚 *** (新加坡独立后易名)基本上沿袭了英国统治时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57年的“独立宪法”默许非马来人在经济领域的活动自由,不受人为或法律上的干涉。从马来亚1957年独立后到1969,年“5·13”事件这段时间,被人称为“马来人的政治力量与华人的经济力量相结合的时期”。

马来西亚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相对稳定,为华人经济发展,尤其是向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在50年代初期从经营锡矿业、橡胶业以及商业所积累的资金,开始向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地产业、制糖业、金融业、航运业和旅游业等领域发展。在这遍地是金、充满机会的年代,不少马来西亚华人把握住快半拍商法,谱写了一篇篇多姿多彩的传奇故事。

就在郭鹤年在经营民天和郭氏兄弟公司的时候,发现糖价不断飚升,几乎使得每个经营白糖的经营者,都赚得盆满钵满。

一经了解,当时的食糖供应命脉,掌握在外国商家手里,主要依赖进口。食糖的价格一度涨得怨声载道,一磅树胶的价格竟然不敌一磅食糖的价钱。

郭鹤年在英伦学习、考察期间发现食糖交易和期货交易大有可为,心弦为之一动。

就在这一时刻,一位同郭鹤年有着广泛业务往来的日本商人找到他:“郭先生,炼糖业在马来亚很有发展前途,咱们联手一起干吧。”

这个提议,令郭鹤年怦然心动。

因为马来亚地处亚热带,具有种植甘蔗的优越条件。只不过没有自己的炼糖厂,不得不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

因为此际首相东古·拉赫曼领导的 *** 拟订了之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国内的工业。在这项计划下,凡是被列入新兴工业的领域,均可获得极大的奖励,其中包括免税优惠措施。

与此同时,曾一度控制东南亚糖业市场的黄仲涵家族已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逐步淡出这个领域,真空地带谁来填补?

于是,郭鹤年决定投资炼糖业。

但是,不要忘记,郭鹤年虽说20余岁就执掌家族经营的帅印,虽然他比家族其他成员见多识广,读过书,留过洋。华人家族毕竟有长幼尊卑的传统,而且郭家人多想法也不少;更重要的当时郭鹤年虽具备大手笔运作的筹划,但毕竟还没有拿出响当当的杰作来。

因此,他对炼糖业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并同日本商家进行冗长的谈判,一个揭开郭家事业发展新篇章的主意就在心底拍板。

在郭氏家族董事会上,郭鹤年向家族成员端出他的全盘计划:将全部身家财产投资到“炼糖工业”上。

郭鹤尧是参加此次会议的成员之一。他在接受新加坡名记者冯仲汉的采访时是这样说的:

“我们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赞同鹤年的主张。当然大家都明白,那次的投资也是一个冒险,万一失败的话,所有郭氏家族累积了几十年的财产都会全部化为乌有。”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郭鹤年话音刚落,就出现赞成派和反对派,而且势均力敌。

赞成者认为,鹤年计划缜密可行,跟着他走没错。更重要的是眼下大马商机难得,如不加以把握,郭氏家族难有出头日。

反对者则言之凿凿:投资炼糖业在大马史无先例,如今把全部身家都押在这上面,风险太大,这无异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万一砸了就“玩完”。

郭鹤年条分缕析,侃侃而谈:

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这些年来糖价一直飚升,而食糖供应的钥匙掌握在外国商家手里。如今大马 *** 鼓励国内企业界发展民族工业,并予以优惠,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迅速捕捉,可能转瞬即逝。

所有身家押在炼糖业,正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兵法与商法同理,假如别人抢先从事炼糖业,我们随后跟进,即使没有风险,其利润必然大打折扣。

我们现在不是要求稳,小打小闹;我们要开创一个新世界。

郭鹤年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说家,然而他陈说炼糖业前景、风险结论有理有据,条条是道,极具说服力。

原来持肯定态度的家族成员更加放心,持有异议者也举手表决,全盘同意郭鹤年的决策,倾尽全力发展制糖业。

于是,马来亚之一家白糖提炼厂在1961年诞生了。

这便是建于马来亚槟城北赖的马来亚制糖厂。它是郭鹤年家族与马来亚联邦土地发展局、三井物产和日新制糖公司合资创办的。

郭氏家族为此注资60多万马币。用郭鹤尧的话来说:当时这个数字对很多大财团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可是对当时的郭氏家族,就非同小可了!我们当时只是一家米商。一家稍具规模的杂货铺而已。

观察家认为,创办制糖厂是郭鹤年家族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分水岭便是建厂前后。在兴办制糖厂之前,属于郭氏蛰伏时期。而当他毅然兴办制糖厂并付诸实施,则是他朝着现代企业迈进的重要关头,为他日后糖王的企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当之一批白晶晶的蔗糖从北赖制糖厂的流水线哗哗流出,郭鹤年随手将一把糖放进杯子里,冲进一杯水,微微地呷了一口。这时,他心里的感觉就跟口里的味道一样——甜极了。从此,郭鹤年确立了在世界食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此后的一两年间,郭鹤年在东南亚各地的食糖贸易异常活跃,常有大手笔表现。他向中美洲的古巴购糖,然后转手卖给印尼;从泰国买入原糖,经过制糖提炼后通过有关渠道倒卖给中国。他低进高出,左右逢源,赚得盆钵皆满。

这时,郭氏家族原来对投资糖厂持有不同看法的成员,都庆幸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庆幸遵从鹤年的决策,郭氏家族事业才能开辟出一条致富新路。

60年代的整整10年,是郭鹤年全力投入食糖生意的10年。

马来西亚在传统上是一个以锡矿和树胶立国的国家,至于食糖,一向是依靠进口,因为一无种植甘蔗的基地,二无炼糖厂,因此,食糖的供应权都控制在外国商家的手中。

郭鹤年投资搞炼糖厂,可以自己提炼白糖,然而仍需从国外进口原糖,仍然受到外国商家的控制。

要想在糖业上进一步发展,必须跨越这个障碍,自己生产原糖,郭鹤年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

况且,马来西亚本身并非没有种植甘蔗的条件,只是因为独立前殖民统治下经济畸形发展,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必须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这个地方必须有大片的荒地待开垦,土地的价格又不太贵。

郭鹤年的目光落在马来半岛最北端一个不起眼的小州上。英国人统治时把它叫做“Perlis”,译音过来就是玻璃市,这“市”字经常给人误解,其实它并无市镇的意思。玻璃市州是全国最小的州,面积为795平方公里。它毗邻泰国,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有大片的森林地待开发,这是郭鹤年建立他的种植基地的理想地点。

1973年正是世界市场上白糖价格飞涨的时候。蔗园这个时候开始收获,无疑给郭鹤年的生意注入了一支 *** 。

在边建种植基地的同时,郭鹤年一边在世界糖业市场呼风唤雨,屡有上乘表演。

1970年,世界食糖市场酝酿着一场风暴。很多人看到的是歌舞升平的日子,以为糖价还是像以前那样小幅的波动,不以为意。而郭鹤年就像一只有着一双锐利眼睛的鹰隼,看到糖市上涨的先兆。

于是,他将在伦敦学到的期货交易的 *** 运用于实践中。他抢在世界糖价上涨之前,收购了大批原糖,并投巨资于白糖期货交易。随着糖价的上涨,人们发现“罗拔·郭”手中拥有大量的食糖。

据说,仅此一役,就为郭鹤年赚得600万马元的入项,令国际食糖交易市场的资深人士刮目相看。

到了1971年,郭鹤年家族已控制了大马来西亚(东、西马)原糖进口的80%。

1972年3月30日,郭鹤年领衔的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主要交易板挂牌上市。

1973年,郭鹤年的“糖王”地位得到真正的确认。他不但拥有自己的炼糖厂,而且有自己可靠的原料基地。

说来也巧,1973年正是世界糖市好价钱的时节,源源的甘蔗送到炼糖厂,然后变成白色的食糖,变成一捆捆马币、美元。

玻璃市种植园的收获的意义,还不在于为郭鹤年赚得盆满钵满。同时,它还有另一层的意义:以前从未大面积种植甘蔗的马来西亚,其食糖供应已经自给自足。

拥有自己的蔗糖种植基地和炼糖厂,郭鹤年在糖业界的发言权更大了。他成为伦敦糖业联合会的会员,同美国、古巴等国的糖商和机构也关系密切,往来频繁。他的名字,不仅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商界和糖业界人士所熟悉,就是在国际糖业经济中也是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

70年代初期,郭鹤年不仅控制了马来西亚、新加坡80%的糖业市场,还把他的产糖业务扩展到印尼、泰国、菲律宾乃至中国等国家。

1979年9月,在印尼苏门答腊的楠榜举行了郭鹤年集团所属的石头山种植园的开业典礼。人们注意到,印尼总统苏哈托出席了这一典礼,并手持金剪刀为之剪彩。

郭鹤年在糖业界呼风唤雨、气势如虹可见一斑。

玻璃市种植园是郭鹤年“初恋”的一个重要结晶。这个宁馨儿,使郭鹤年在商界首度加冠晋冕。

1976年,郭鹤年通过玻璃市种植园有限公司发动了一场倒置收购行动,从而使马来西亚制糖厂成为玻璃市种植园有限公司的一家子公司。这样,玻璃市种植园有限公司就成为郭鹤年以糖业为主的商业舰队,其经营项目包括糖的生产、提炼以及销售等各个领域。

六七十年代,无疑是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糖业贸易的黄金时代。在这20年间,郭鹤年集团控制了马来西亚食糖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伦敦同业界估计,郭氏兄弟集团在全盛时期频频出击,风头强劲,在国际市场1600万吨食糖的交易中,该集团无论是现货交易还是买卖期货,乃至充作中间人抽取佣金,都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并有效地控制了150万吨食糖的交易量。

有人甚至惊叹:糖业天下,郭氏几乎占了一成。

于是,“大马糖王”、“亚洲糖王”的封号,自然非他莫属。

[img]

有没有期货庄家在某个品种失手被埋的例子?

我不知道我讲的这三家公司,算不算是题主所认为的那种所谓的“ 庄家 ”。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储粮)、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日本排名第三的财阀集团住友家族.....

要问这三家公司有什么关系?

答案: 都曾试图控制市场,结果造成巨亏,甚至是拖垮了公司,直接倒闭 。

这些机构都曾在期货市场上被人们所记住,不为别的,都是因为试图操纵市场,最后落得大亏,爆仓出局的结果。

中储粮操盘手 刘其兵,亏损9.2亿元(官方)

2003年,铜期货大牛市还未启动,刘其兵在之前铜价从1000多美元涨到3000美元,给国储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利润。当国际铜价冲到3000美元的新高后,刘其兵一反常态,决意做空,曾经有人劝阻他放弃做空,但他始终很坚决。

2004年10月,LME铜价一天暴跌10%后,决定放手最后一搏的刘其兵大量卖出看涨期权,但国际铜价并未随他愿而是一路攀高,直接冲破4000美元/吨,此时刘其兵的账面亏损已达6.06亿美元。

之后,刘其兵此后留下一份遗书失踪。2005年10月,刘其兵在云南被抓获归案,获刑7年。

中航油从潜亏580万美元到亏损5.5亿美元

中航油巨亏的原因在于 2003年下半年 国际油价在40多美元时,卖出了大量的看涨期权, 初期获利, 并且没有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中航油没有及时止损,反而不断追加保证金,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持仓账面亏损580万美元,二季度 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

为避免在账目上出现实际亏损,公司决定将交割日期延后至2005及2006年,再加大投资,希望油价回落时可翻身,最终油价攀升至每桶55.67美元时没有资金支持,不得不“暴仓”。

“铜先生”在伦敦亏掉40个亿

住友家族为日本国第三大金融财阀,1996年6月,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首席交易商滨中泰男终结了这一传承了16代传人的家族,从此淡出日本财富 历史 。

滨中泰男的错误是利用公司的名义以私人账户大量买进期铜合约,这在铜价上涨之时无疑是获利的,滨中泰男曾经为此暗喜。但是自1995年以来,国际铜价一跌再跌,从每吨3075美元,下跌到1996年初2600美元以下。

铜价的连续下挫使得滨中泰男的多头头寸赢利不仅损失殆尽,而且造成了住友商社带来高达40亿美元的损失。

答案肯定是有的,而且每年都会有许多,只不过有些我们耳熟能详,有些我们不知道罢了。

在回答庄家是怎么被埋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讨论一下何谓庄家!

在期货市场,由于持仓量的限制和监管的介入,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在股票市场哪种能够持仓占到流通比例60%以上甚至更高的绝对庄家了。有的只是资金量比较大,持仓量比较大的一些主力。因此把期货市场的主力投资者再称为庄家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同一个期货品种上,会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资金量较大的主力,他们的目的是互不相同的,有的做套保,有的做基差,有的纯粹投机。因此,期货主力们就如战国时代国家混战一样,没有谁能够敢站出来说他能够左右涨跌。

这样的话,不同主力在进行操盘时,总有一部分会站在多头的一方,而另一部分站在空头的一方。而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因此,优秀的主力在操盘时,会借力打力,会利用“势”甚至造势。主力在驱动行情发展时,会在一些关键点位用大手笔进行冲击,引导市场共同发力,以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突破。而当环境条件不利时,明智的主力会选择韬光养晦,伺机而动。如果突然变天,明智的主力甚至会毫不犹豫平仓逃跑甚至反手。

因此,主力并不是万能的,当一波趋势性的行情走完时,有一部分主力盈利,必定也有另外一些主力亏损甚至爆仓!

下面我将举例一些庄家或主力被埋的例子。

例1 传统股票市场的庄家被埋(德隆系覆灭)-南方建材(现名浙商中拓),湘火炬

在那个年代,股票市场基本上全是单庄控盘,庄家操盘空间很大,如果发现外部不明资金,庄家可以连续砸数个跌停让你割肉。但即使这样,庄家也不是万能的。由于大势环境不好,市场交投清淡,大部分散户离场,庄家由于是抵押融资的钱,必须硬挺价格护盘,结果每次护盘,散户都跑一批,庄家的仓位越持越大,而散户越走越少,最后形成死庄。死庄的走势特点就是交投非常清淡,K线上下带刺,极不自然。为了自救,这个庄家利用外部环境造了一些势(新闻、股评推荐等),并且在盘口连续拉升吸引注意力,等到最后一次拉升的时候,庄家突然变脸,反手按到跌停,但是绝不封死,之后连续下跌,每天开盘就跌,但 就是不跌停,给人希望 ,任谁买入,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套。之后在1点支撑位给出一根长下影阳线,再次给人希望, 吸引抄底和补仓的人 ,第二天一开盘直接把价格按下去,不给人出来的机会,之后一直把价格按到一个超跌价位。这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庄家瞬间把价格拉到涨停但就是不封死(2处放出巨大成交量),吸引大量买盘涌入(这时跟风的和补仓的大量涌入),庄家借机出货套现,等到出货差不多时,涨停收盘。第二天把手里的剩下的货不论价格尽量出,最终形成跌停。之后连续挂跌停出完剩下的仓位(此时的跌停已经是空杀空了)。此战为经典庄家自救战。但是另外一个德隆系的湘火炬就不行了,直接崩了下来。

例2 期货名人逍遥刘强-股指期货IF

大家都知道,15年的杠杆牛来也快,去也快。当年的私募基金掌舵人刘先生并没有认为趋势会如此之快发生反转。在图中位置重仓做多,后续短短数个交易日就造成爆仓。

例3 期货大佬付晓军

最后,用一句诗来结束:想当年,多少英雄好汉,故垒西边?

by走出死海

整理了一些例子,这些都是当时活跃在一些 *** 论坛中的期货交易人士,其中部分还是在当时很牛、有影响力的期货人,看看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希望能为我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01上海战斗队的“糖王”

在08年时从3800重仓多糖一直到3279止损,亏得无事浑身冒出汗,见糖就怕,谈甜色变,誓不碰糖。一碰糖就要去马路上裸奔。

悲惨吧,这都是期货害的。

02和大爷---自称“玉米王中王”

901玉米从2040做满仓多,加5次保证金。一直做到1708止损,刚止损马上就反弹,气得卧床三日,从此玉米不敢做多,呆呆的看着玉米天天涨升。

又一个国家一级人才就这样被期货整傻了。

03吴发发---号称"期货基本面的特级大师"

走遍大江南北,从大豆到小麦,从玉米到棉花,从伧铜到上锌,说得头头是道,摸得清清楚楚,然而基本面研究再透也没有用,因为有时市场是非理性的,在08年初的时候他分析基本面时认为豆油过份上涨了,便重仓以10036做空一直空到13800止损。

输得连裤衩都不留,现流浪他乡,杳无音信。

一个月后,豆油一路暴跌,更低下跌到5900附近。

04长线是金---和讯之一个孔乙已式的人物。

在位时狂叫------我只要一手玉米,就可拥有整个世界,在08年7月份从玉米05合约的更高价1980重仓(就一手)做多,中间用自己的工资加了13次保证金,一直多到08年12月份的1470止损。

后眼睁睁的看着玉米越涨越高。

实盘没钱,只有嘴盘做多,现在连嘴盘也无力叫了,悲者长金,痛者长金。

05五万变千万---真正的期货怪才

做铜娄创佳绩,日赢五万,家常便饭,夺金目标----五万一年做到千万,狂称自已从闪电图上 探索 到期货赢利真蒂,于是天天满仓进出,日均发贴50次以上,导至整个和讯红眼病爆发。

但终因败在资金管理上,后来在铜的大起大落中,小五满仓操作上下来回吃巴撑暴了。

从此再也没他的消息了。

06多空---自称“我做多的品种,这品种只能涨”

此言何等的嚣张,不过以他在期市混十几年来看的确有点本事。07年底的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豆涨势他也多进去了,太容易用得来的大财使他飘飘然,在08年3月14号,他认为大豆回调到位了,便以4500的高价重仓追多。

之后四个连续的爆跌,使这位期货王子十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从此这个期货牛人就慢慢转型炒股去了,现在仍是以炒股为主。

07在人间---虽不是元老级国宝,但和讯一贴“我完全不懂很多人为什么会亏钱”,在和讯家喻户晓

他最特别的就是研究了一套“幽灵操作法,”,一时间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所以他奇怪别人为啥会亏钱?。无限的自信给这位灵王带来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下场,在08年9月份时以21000的价格重仓做多天胶。

一不小心两天留夜,来了两个大跌,但灵王自信还能大涨,后来的金融危机爆发便足足出现连续五天的跌停,把他打回人类原形,从此不碰期货。

回到工薪人间去了。

08期货神经质---期货界国宝元老,自称从上世纪90年代500元开始炒绿豆期货发家

一时家财万贯,从此相信一个消防队还不如自己一泡尿,后来沪铜大涨,“期货国宝”一路追杀。梦想创造第二次绿豆奇迹。06年6 月在沪铜84000的珠峰价上依然全仓做多。外出青岛 旅游 。一周后期货公司先后300个 *** 摧保证金。

此时“期货国宝”倘在海滩椅上已起不来了,对着大海发呆的双眼已获非正常人的本色。

贪心所害啊。后人戒之,后人戒之呀。

09呵呵888---虽是老股新期,但对和讯之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以信念振憾并杀死对手”是三8人生的佑铭心。并扬言我喜欢的地方,就是捡钱的地方,奉洋人大师巴非特,索罗斯为教父,相信三十八年的大牛将开始,在农品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白糖天价之上极力长线做多。

忽悠了众多的新手,亏暴了一大批跟随者,使整个和讯怨声连天,血醒遍地。

活活的被群小散骂得再也不见人影。

10老程---安徽亳州人

入市时也是几十万,两个多月赔完后成为经纪人,为把女房东开发成客户,采用了先用女房东发展暧昧关系,后拉其当客户的办法,女房东投了5万元,后来他也赔光了。

前前后后十几个客户都是女的,他真有这方面的本事!

后来老程离开期市,去年我在网上碰到他时他说在拉三轮车。

11做期货若烹小鲜---期货烹饪王

上世纪未上海金茂大厦一级厨师。后来接触期货,认为炒小菜不如炒期货。就拿了当月工资杀入期市。以他调油,盐,桨,醋之水平,小心翼翼的出入滚打,雪球越滚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胆大心高,贪心一发不可收拾,好在“烹王”为人不错,苍天照应,长、中、短线出击,时时收获非浅。

直接导之把调油,盐,桨,醋的小心炒法忘情的一一干二净。在大豆和白糖上一个劲地长线做多,跌了加多仓,再跌再加仓,眼巴巴看着大把大把的人民币交进期交所而坚不止损。

到现在连进入期货时的一个月工资也花为灰尽,万籁俱寂,梦想终究归于现实。

金茂大厦重现了一位一级炒手---炒菜的高手。

12孟浩然

听名字你就知道,这人具有诗人般气质,但实际上只是个中专毕业,是一家速冻食品厂文员。

他是被好友拉来期市,听了两堂课就上瘾了,投入5万元,委托一个经纪人给他做,那个经纪人给他赔了4000多元,他十分生气大骂经纪人无能,于是辞掉工作自己亲自做,他对RSI指标情有独钟,他最得意时一天挣过7000元,他全身心投入,他更爱炒短线,自称短线侠客,资金忽大忽小,但总体是不断缩水的。

他暴过两次仓,第三次他投入最多是10万元,全是亲戚朋友处借来的,他在我们当中最有名的名言是:"这个市场不能没有我"!

但是,当他又快没钱"醒悟"地告诉我们:"期货不能炒短线"!

他是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期市的。

13云从龙

从18500开始空棉,一直空到30000时才抗不住砍掉。

亏完了全部的现金,中间还卖了一套房子以追加保证金。

期货梦也从此结束了。

从上面这些人的结局中,我们自然容易悟出几个道理:

之一,不能逆势操作,在火火的牛市中,或者在熊熊的熊市中,凭借着自认为的见顶或见底,那是寻死的,就像某年铁矿石、橡胶、螺纹等跌跌不休的品种,逆势就是寻死。必须等到弓箭之末,等到势消耗殆尽,出现转势,方可做。

第二,不止损,逆势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势不止损,在牛市或熊市中抄底摸高,死不认错,或者亏红了眼,干脆做起了鸵鸟,则就是等死。

第三,重仓。对于期货而言,由于杠杆效用,时机很重要,重仓的话,上下个10%,就基本上爆仓了,而上下10%是太正常不过了,所以等到市场按照你的预期行走的时候,你已经死掉了。所以对于选择时机能力不行的人而言,轻仓反而是一条路。

第四,我认为的,其实最重要的是谦虚,有敬畏之心,敬畏市场,保持低调、谦卑的心态,不可过于张扬。上面的这些人之所以死亡,无一不是高大、自负,赚了大钱,沾沾自喜,自以为已手握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结局就是他们自己亡。

最后我要说:之所以能在期货中生存了十多年,当然除了努力之外,还有,就是一直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时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无论是打了大胜仗,赚了多大的钱,心理面一直保持着敬畏。

当你有了这颗心态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所遇到的许多交易问题,比如重仓、频繁交易、不止损,还有不努力、赌博,等等,都会自然消失。

道理,就是这些道理。看起来每个人都知道,但是从结果就能看得出谁是"混子“。

仅处于知道的地步,还远远不够。

好多例子 多年前的浙系资金与国企资金对打

当然有了 就拿最近玻璃2101合约来说,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上涨趋势没有改变之际。时间点在8.11-8.20日 8.31-9.2日 空头抓住2009即将进入交割月之际,两次做套并抓住机会在高位套住老庄主力多头,导致老庄多头联合阵线土崩瓦解,最终形成多杀多,散空大量进场,空头座山观虎斗顺利在8.21和9.4日 两次让多头主动砍仓到跌停板,并在第二次9.4日跌停后,瞬间平空推开跌停板,自己全身而退。结束了新庄击败老庄的过程。

在我国的期货 历史 上,有一段时间是众多交易所共同生长的“期货战国时代”。

那时期货市场上很多品种都闹出过乱子。而那些乱子,很多又都是大资金互为对手的攻伐所致。

最有名是是“327国债事件”。当然我们知道,失手被埋的是管金生。

除此之外还有天津红小豆、海南咖啡、郑州绿豆等等,在这些案例中都有庄家的身影,也都有庄家翻车的身影。

只要存于者的持仓量或资金量巨大,也可以定义为庄家吧。但是,而今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巨大。如果庄家判断错误,也是会付出巨大代价的。至于现在庄家失手被埋的例子,我暂时还想不起来。等我想起来再补充吧。

我先讲一个著名的白银期货案,地点是漂亮国,操纵者是亨特兄弟,他们亨特家族是非常有名的,靠石油和赛马赚取了大量的财富,然后他们进军期货行业,因为七十年代末期,白银价格非常低,只有两美元左右,他们开始做多,后来还联系到沙特,他们对白银期货市场控盘了,价格一路上涨,实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上涨,美 *** 不得不出面干涉,然而这两兄弟以为自己可以和大势作对,可以一直涨,我看文章的时候,也想不到这两兄弟究竟要什么价格平仓获利。

随着他们 *** 的干涉和谈话,白银价格岌岌可危,那些发现白银上涨,并跟随做多者,纷纷获利平仓出局。但是这两兄弟依然逆势买入,他们甚至到了举债买入的阶段,依旧不罢手,不平仓。但是他们再也撑不起起市场了。不得不低位平仓,并拿出自己更好的资产,才填补了自己的亏空。他们家族财富也被迫在财富榜上下降很多,并沉寂很久。

还有我前段时间看到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他们也是一方逆势做空,利用当时的交易漏洞,开出巨量空单,然后被迫平仓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还有很多事件,比如早期咖啡期货,也是几个期货大公司联合做庄,但是他们多空斗法,却让现货套保者实盘交割获利,而他们自己却只能两败俱伤的认输。以及胶板期货,也是如此。因为当时的期货交易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上散户少,都是新品上市,所以巨量资金博弈,是非常容易把自己玩死的,因为散户少,盘子小,还有现货的冲击,他们要么操纵现货市场逼多,要么逼空。总之,和大势作对,妄想操纵市场的,都被市场狠狠的教育了。

如今随着期货法,期货交易的完善,已经很难再见市场操纵。但是早期不完善的时候,还是被居心不良者钻了空子,当然他们的结局,就是被市场惩罚了,得不偿失。因此,朋友,请你记住,金融投资也好,投机也罢,都要追随大势,适可而止,认清市场,认清自己,千万不要被妄想把自己的交易生涯弄没了。

期货不像股票一样能够控盘,因为期货的盘子可以无限大。有买的有卖的就会成交。而且长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做空。一般炒股票容易出现庄家,因为股票的盘是有有限度的。可以控盘。期货没有庄家也可以说人人都是庄家。期货只有趋势。只有跟随趋势才能够赚大钱。如果想控制期货的价格那是痴心妄想,不自量力。曾经的股票大作手利费莫尔几次爆仓几次崛起,最后还是饮弹自尽。还有中航油的陈久霖。

在期货市场里有庄家吗,个人感觉没有股票市场里那种庄家,最多也就是资金实力强的机构。而这些机构未必就一定会比散户操作的好,毕竟期货市场是个高度全球化的市场,不是哪个机构可以左右的。

那一年的甲醇穿仓事故 你可以去查查。套保失败直接三板摁死倒。欠期货公司保证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中国期货市场十大悲情人物盘点

1、传奇人物:逍遥刘强

中国期货界传奇人物,因在2015股灾中在高位满仓,做多期指和配资买股票,最终导致破产,于2015年7月22日在北京华贸中心酒店顶楼平台跳楼自杀。

刘强生前为瑞林嘉驰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期货大作手风云录》作者,北京逍遥投资工作室创始人,有着近20年的期货股票投资经验,曾供职于股票私募、报社记者、期货私募,其自创的多点共振操盘系统曾创下在一年中资金账户增长20倍的辉煌记录,在期货圈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不过在其自杀事件后,一位刘强的师兄和朋友透露,刘强自杀不是因为亏损破产,而是因为其患有抑郁症,逝者已矣,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刘强的抑郁症是否又能和他的交易撇清关系呢?

2、折翼的“证券之王”:管金生

作为债券市场交易的主导者,1995年“327国债”事件发生的那一周,万国超卖债券期货的情况非常严重,因为公司预计财政部将下调“保值贴补”——提供“保值贴补”是为了提升国债发行的吸引力——这会导致市场大幅下挫。但万国后来又获悉,财政部将提供另一份保值贴补,提高的比例比下调的幅度更大。这一信息令公司惊恐万分。管金生别无他法,只好在2月23日这天休市前的8分钟里,做出避免公司倒闭的最疯狂举动:大举抛售。这一举动,造成了债券期货市场 *** ,以致中国 *** 下令将这8分钟内完成的交易全部取消,这结束了他作为中国证券业伟大试探者的生涯。

3、亿万富翁:袁宝璟

1996年秋天,袁宝璟向汪兴提出,自己在四川成都炒期货时损失九千余万元,怀疑是刘汉与证券交易所修改规则所致。汪兴便提出安排人去打刘汉,得到袁宝璟的认可。后袁宝璟出资16万元让袁宝琦交给汪兴;1997年2月1日晚9时许,受袁宝璟等人指使的李海洋(己判刑)在四川省广汉市发现刘汉,李海洋向刘汉近距离连开两枪,但未击中刘;1997年以来,因汪兴多次向袁宝璟借钱未果,便开始以打 *** 、写信以要举报袁宝璟的违法犯罪事实相威胁;袁宝璟向袁宝琦提到了汪兴的恐吓威胁,袁宝琦提出:“不行找人给他办了,花两个钱呗。”袁宝璟表示说:“行”,并提供30万元资金。袁宝琦找到袁宝福,让他把汪兴做掉。后袁宝福向袁宝森提出此事,袁宝森主动提出去做;2001年11月15日,袁宝森刺汪兴数刀后逃离。汪兴被扎伤后,不断威胁、恐吓袁宝璟,袁宝璟对袁宝琦说“不行就办了他”。之后,袁宝琦向袁宝福说“把尾巴活干完”,并交给他人民币18万元;2003年10月4日23时许,袁宝福与袁宝森携 *** 来到汪家附近,袁宝森对汪连开二枪,汪当场死亡。

4、财通基金:刘增铖

2014年10月22日,刘增铖错判了聚氯乙烯(PVC)期货品种将要大跌,对其进行了全面做空,不成想10月23日PVC却走出了明显的反弹行情,触及到产品的止损位,最终清盘。

据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刘增铖本打算做空PVC,但PVC出现了较大的期现价差,主力多头开始逼仓,几番博弈下来,不见多头泄气,无钱可撑,无奈之下只有砍仓,导致当天PVC跌停板打开并最终翻多。在一些期货从业人士看来,出现这种结果也并不让人意外,刘增铖虽负责运营一家公司,但更多的是用公司模式去运作资金,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操盘自己说了算,风险控制也是自己。

操盘手不计后果的、孤注一掷的押注PVC空头,最终导致爆仓,这一行为明显违背了以程序化套利、组合策略为主,力争实现计划资产的稳健增值的原则。

5、中国版利弗摩尔:侯庆华

初中文化,1969年出生于江苏武进,祖籍浙江金华,刚出生即被遗弃,三天后辗转于山东临沂尚无子女的养父母家中,养父母已经相继去世。16岁初中学业的他,当年以30元起步踏上外出打工路,先后历时12年,在东北建筑行业打拼,血雨腥风中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至26岁于人生之一个颠峰时期全身退出建筑管理行业,并转战实业投资;28岁投身期货行业,至31岁经历暴仓,累计亏损本金1000万;31岁开始期货交易步入正常稳定的操作轨道,前期亏损补回,并完成了一定的本金积累,至35岁的期货事业基本进入稳健发展阶段。2005年成为亿万富翁,奠定期货江湖地位。之后经历离婚,而后又爆仓,最终自杀,是中国的利弗摩尔。

6、顶级慈善家:裘德道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杭州道远集团董事长。依靠5000元钱起家,自1998年末进入化纤行业以来,短短几年时间,裘德道就积累了数十亿的资产,并在2005年和2007年两次买下私人飞机。2006年,裘德道宣布捐资1亿元成立道远慈善基金,2008年又以个人名义给汶川灾区捐款1000万元,成为打破国内多项纪录的顶级慈善家。后来进入期货行业,在橡胶期货上赚得数亿,后在PTA期货上巨亏20亿,由于患肝癌,又加上期货巨亏给其身心造成巨大打击,在2010年圣诞节前夕因肝移植手术失败去世,终年54岁。

7、白糖分析师:陈树强

1982年出生,生前为中证期货软商品期货研究员,在上海工作。陈树强于2011年加入中证期货,此前在长城伟业期货任白糖期货、股指期货研究员。陈树强参与工作时间不久,却获得了不少奖项:2010年首批郑州商品交易所高级分析师(全国总共不到20人)、2009年证券时报第二届优秀期货公司暨更佳期货分析师评选更佳白糖期货分析师第二名 、2010年带队承担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功能课题任务,统稿全文,并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却在年满三十岁之际选择了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家属称其患有忧郁症,自杀前曾对于几次行情的判断屡屡失手。

8、亿万富翁:侯宝顺

侯某本是一个加工厂的小老板,在2000年以后,他开始钻研炒期货,到了2006年,侯某炒期货赚了竟达1亿多。在当时,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惜暴富的侯某贪心不足,在期货走下坡路的时候越亏越多,一下子回到了原点。一个人不怕一无所有,最怕曾经拥有,最终爆亏的他选择了自杀,却留下了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为了生活,在他人的帮助下,他的两个儿子将欠了父亲钱款的8个债务人告上法庭。之后,在法官的强制执行下,侯某的两个儿子拿到了近30万元执行款。

9、政协委员:谢贵华

广东乐山市夹江县政协委员、佳美植物油有限公司董事长,44岁的时候跳楼自杀,据一些熟悉谢贵华的知情者透露,谢的自杀与当年植物油期货价格暴跌有关,因为当时的他已经把所有家当亏尽,谢贵华跳楼前还在联系银行,希望能再获300万元贷款,以杀入期货市场“抄底”翻身。

10、糖业大佬:庞贵雄

46岁,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人,当地知名的糖业老板,广东中谷糖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湛江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在2005年-2006年榨季里,中谷集团在湛江以及广西属下6间糖厂共生产白砂糖20万吨,酒精约2万吨。中谷糖业是湛江制糖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是广东民企100强企业。据熟悉庞贵雄的人士介绍,庞曾经操作"期糖",亏损金额巨大,可能是这个原因让他走上了不归路,于2008年跳楼自杀。 据称当时中谷公司债务估算总额高达10亿。

类似于这样带血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期货交易是一条艰辛而坎坷的路,希望每位投资者在期货市场都能够自律、自知、自醒。

“香体糖”凭什么能成为糖届的大佬?

香体糖是一种声称食用时散发香味的糖。然而,香体糖的功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了解。被卖家誉为可食用香水的香体糖果是全球市场上最新的热销产品。它不仅能清新口气,还能渗透到皮肤中,并能根据你的体质和体重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种国产芳香体糖果的介绍说,每天口含一粒,芳香爽口。衣物、皮肤就会有淡淡的优雅香味,就会飘散开来,让人陶醉。所以被称为糖界的大佬。

吃了这种糖果后,你会明显感觉到嘴里的香味,去除嘴里的味道,减少出汗后身体散发的气味。然而,这种体香并不是立即可以获得的,也不能获得与香水相似的香味。

体香糖果声称适合所有人。介绍中有一种特别适合人们食用的甜味身体糖果,人有体臭、腋臭和出汗后的体臭,患有胃肠消化不良、便秘和口腔异味的人,内分泌系统衰退的老年人。该产品非常适合口臭、腋臭和消化不良的患者。

食用体香糖可能会产生香味,毕竟,起作用的主要是香精。香精主要是一些有机酸,其中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它到达身体的小肠,其中一些可以通过小肠粘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然后通过汗液渗透到毛孔中,并可以闻到一点香味。然而,作为一种挥发性酸,香精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入小肠。其中一些是通过皮肤汗液散发出来的,会有香味,但是数量很少。有些已经被代谢并直接吸收。其他的可能通过肠道排出。

身价115亿、亚洲糖王、酒店大王,这个97岁的老人太牛了

前段时间,福布斯公布2020年马来西亚富豪榜。由于马来西亚经济持续放缓,加上新冠病毒的冲击,富豪榜上的“玩家”进行了一次大洗牌。

但有一位,稳如泰山,丝毫不受大局势的影响,连续20年蝉联马来西亚首富。

他就是——身家高达115亿美元,97岁仍在商界拥有一席之地的郭鹤年。

1950年,建立马来西亚之一家制糖厂,他被誉为“亚洲糖王”。

1971年,进军酒店业,设立世界之一家香格里拉酒店,“酒店大王”名号家喻户晓。

1984年,大举投资中国,花5.3亿美元建立中国之一个国际贸易中心,仅靠国贸收租郭鹤年每年就有50亿美元的收入。

1993年,涉及传媒影视行业,从英国人手中收购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成为世界赫赫有名的“传媒大亨”。

……

作为全球百大富豪的大马首富,郭鹤年身上有着太多标签和光环。

每一个标签可谓是含金量十足,而每一个光环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辛酸史。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富人家的孩子早立业

中国改革开放前夕,许多难民和劳工为了讨口饭吃,纷纷选择“下南洋”,而在这些普普通通的难民中,就有来自福建福州市的郭钦鉴,郭鹤年的父亲。

1909年,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还是个16岁的少年。为了谋生,他背井离乡,从中国福建来到马来西亚。

当时,郭钦鉴的几位哥哥在马来西亚已经小有成就,经营着一家名为东升的公司,一个两层小楼的杂货店,主营粮食、大豆、糖等生意。

刚到马来西亚的郭钦鉴,还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便听从哥哥们的安排,暂时在东升公司帮帮忙,做个搬货店员。

时值世界之一次大战,马来西亚的香料供不应求。郭钦鉴瞄准时机,通过米糖和大豆生意,赚到了之一桶金。

1920年,小有成绩的郭钦鉴和同乡郑格如结婚,在1923年生下了郭鹤年,郭鹤年排行老三,前面还有两个哥哥。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郭鹤年童年过得并不轻松,在自传中郭鹤年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从我记事起,只有哭泣和心碎的感觉……”

郭钦鉴和郑格如是典型的“严父严母”。郭钦鉴身处动荡的时代,深知知识能给人带来的力量,于是在郭鹤年开始识字时,除了老师的家庭作业,郭鹤年还要完成郭钦鉴给他布置的作业:

流利背诵五篇古诗

完整默写十篇英语课文

能够快速运算二元一次方程

……

而郑格如就充当了郭鹤年的“家庭教师”。

虽然身在马来西亚,可郑格如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

郑格如会给儿子们讲中国各种传奇故事,从越王勾践到鬼谷子、孙膑,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的郭鹤年,立志向古人学习,做个隐士,低调行事。

虽然自己是商人,但郭钦鉴并没有让郭鹤年踏“这趟浑水”,而是希望他多读书,于是便送他到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深造。

但入学半年,日军便入侵马来西亚新加坡。那时,刚好正逢学年考试,郭鹤年在炸弹巨响的环境中备考到凌晨两点。

考完试后,学校宣布停学,遣散所有学生回家。但由于日军迅速推进,郭鹤年被迫与家人失去联系。

2015年接受《对话》栏目采访时,郭鹤年回忆那段时期,说到:“接下来的3年10个月里,我们被迫在日军铁蹄下生活,期间所有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度日如年,日军的野蛮残暴罄竹难书。”

郭鹤年的家人也没能逃过日军的魔爪,三伯郭钦端不幸病逝,堂哥郭鹤青被日军拘捕,东升公司被迫停业。

家族企业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了郭钦鉴肩上。

郭钦鉴也没有让家族失望。战后初期,马来西亚消费品稀缺,当局实施物品统制。

任米粮统制官的达图翁与郭钦鉴私交甚好,于是他将采购大米和粮食的工作交给了郭钦鉴。

有了这层关系,郭钦鉴垄断了马来西亚大米和面粉市场,又将“东升公司”的名牌打响了。

东升公司也成为日后郭鹤年及其兄弟们创立庞大企业王国的桥头堡。

这时,郭钦鉴意识到,如果没有快速培养下一代人,郭氏的财富恐怕也留存不久,于是,他开始让三个儿子进入商业领域。

1947年,郭钦鉴给郭鹤年十万马币创业,郭鹤年只身奔赴新加坡,以这十万马币作为投资资本,创立了力务克公司。

这一年,他将从小跟在爸爸身边学到的商业知识,大胆地运用于实践中,并渐渐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

1948年,父亲郭钦鉴去世,留下了生意蒸蒸日上的东升公司。

母亲郑格如害怕“兄弟争家产”的狗血戏份会在“鹤”字辈后代间上演,于是郑格如建议,郭家第二代把家族资产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家公司。

一年后郭鹤年与兄弟们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由于兄弟当中只有郭鹤年有丰富的从商经验,于是25 岁的郭鹤年被推举为董事主席,开始领航郭氏企业这艘商业巨轮。

没有什么就做什么

在郭鹤年的经营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越做越好,但没过几年,悲剧重演。

1952年,郭鹤年的二哥郭鹤麟参加了“马共游击队”,遭到了英殖民 *** 的杀害。

事后,郭鹤年一家人都受到了当局的监视,无奈之下,郭鹤年只好暂逃到美国躲避一阵子。

1957年马来西亚宣布独立,而属于郭鹤年的机会也来了。

当时因为大马刚独立,因此消费品市场一片萧条,尤其是在炼糖厂上更是没人涉足。

而郭鹤年也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与联邦土地发展局合资成立了马来西亚之一家炼糖厂。

为了方便炼糖厂提取材料,1968年,郭鹤年大量种植甘蔗,开设甘蔗种植园,储存了大量的原糖。

两年后,郭鹤年便拿下了马来西亚糖业80%占比,建立了一张完整的东南亚“蔗糖销售网”,收获颇丰,赚得盆满钵满,也因此得名“大马糖王”。

1979年,郭鹤年更是靠着独特的商业嗅觉,在糖价上涨前大批量购入食糖,此后再高价卖出,一跃成为“亚洲糖王”,也因此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商业风云人物。

由于郭鹤年的举动,当地商家觉得糖业有利可图,个个都开始炼糖,都想来糖业分杯羹。

郭鹤年心想,过不了多久,自家的制糖厂的优势便会烟消云散,自己不能就此高枕无忧,让郭氏的脚印遍布各个领域,站在各个领域的前头,才是最安全的。

七十年代初,亚洲局势大体稳定,经济发展迅速,郭鹤年又注意到 旅游 业将是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而酒店则是 旅游 业的发展工具之一,环太平洋区域拥有促进 旅游 业成长的更大潜能。

于是1971年,郭鹤年投资1.6亿建立了当时新加坡最豪华的酒店—香格里拉酒店。

当时香格里拉酒店一度成为新加坡盈利更高的酒店之一。

郭鹤年趁热打铁,随后便在马来西亚、中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建立了香格里拉大酒店,使其成为了一家跨国连锁豪华酒店。

香格里拉酒店甚至成为中国香港地标性建筑。当时为了在香港建立香格里拉大酒店,郭鹤年花了1.63亿的价格买下了维多利亚港的一块土地。

建成后,该酒店也为郭鹤年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如今,香格里拉大酒店早已成为了国内外享誉盛名的连锁酒店品牌,郭鹤年也因此而被冠上了“酒店大王”的称号。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郭鹤年利用在糖业上积累的资本,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之势将触角伸向银行业、地产业、传媒等领域。

有着敏锐洞察力的郭鹤年注意到,香港是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的中心,对郭氏企业王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加上当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 好在竞赛,看谁能从财富创造者身上征得更多的税。

“两国均对我们的利润征收惩罚性的税率,如果你赚了1元,基本上只能剩下0.5元。”

于是,1974年郭鹤年有意将发展重心转移至中国香港,郭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陆陆续续移居香港,成立嘉里集团。

虽然已经在香港建立了香格里拉大酒店,但郭鹤年觉得远远不够。

有钱不是最重要的,掌握话语权才是最关键的。

上世纪90年代,郭鹤年再次巨资收购了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和香港TVB等媒体,进军媒体界,成为了新任的香港“传媒大亨”,从而通过媒体舆论,来为郭氏企业发展作势。

涉足了中国香港,郭鹤年也逐渐向大陆发展。

1988年,嘉里集团开始向中国大陆投资。在沿海和内地三十个城市投资发展数十个项目,有植物油、粮食加工、香格里拉酒店、房地产、可口可乐饮料。

而嘉里集团旗下最为大家熟知的品牌—金龙鱼,让公司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单是金龙鱼,就让嘉里集团收入1707.43亿元,是茅台收入的两倍,海天味业的八倍。

凭着金龙鱼食用油的收入,郭鹤年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排名第104位,财富值128亿美元。

做生意要打大算盘,不能打小算盘

之前,网上曾流传着一个段子:

“在郭鹤年家族旗下,不仅有着你每天上班的北京国贸,还有你每天要吃的金龙鱼食用油,以及你出差要住的香格里拉酒店。”

郭鹤年能将郭氏企业做到这种程度,可不仅仅是一个“富二代”的名号能简单解释的。

郭鹤年曾说,“做生意一定要有胆量,但是胆量得对生意,别对人。”

1973年4月,郭鹤年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

中国华润公司找到他,告诉他国家现在很紧张,大量缺糖,而且钱也比较缺,希望他帮忙,低价从国际市场买30万吨的糖,同时也买一些期货在行情波动时进行套利。

虽然郭鹤年当时已是世界顶尖的“糖王”,可手上没有这么多货可以卖给国家。

到外面买的话,郭鹤年只怕消息一公开,糖价立马上涨20%到25%,毕竟30万吨可不是个小数字。

但郭鹤年毫不犹豫答应了,他心想国家正处于困境中,自己本就是中国的一份子,一定要帮一把。

“这个忙我一定帮,但我们都得非常之抓紧,要想得快,做得快。”

保险起见,郭鹤年还把自己的生意冻结起来,专门用一两月时间来替国家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郭鹤年认为,只有去巴西才能买到这么多糖。

但作为“亚洲糖王”的他太显眼,如果亲自去一定会引起猜测。

恰逢两三周后,日内瓦有个大规模的国际糖业大会。

而低调行事、很少在镜头面前活跃的郭鹤年却立刻决定:派人到巴西去买糖,自己则特意报名去参加这个会议。

“我想,我和他们一起开着会,他们就不会想到是我在买糖吧。”郭鹤年回忆。

在日内瓦的郭鹤年,一边和国际同行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虚情假意”,一边抓紧部署和跟进着巴西的行动,“每一天都很紧张,过得提心吊胆”。

有一天,一位英国商人把郭鹤年拉到一边,很神秘地跟他说:“你知道吗?最近巴西很奇怪,两三个从来没见过的、很年轻的亚洲人,天天在糖区进出,好像有大事要发生。”

这可把郭鹤年吓了一跳,但还要装着很诧异也很重视的样子回应道:是吗?你还有什么行情、什么消息,一定要告诉我啊。”

转身,则是一身冷汗。

一战下来,他不但成功用低价为中国解决了30万吨食糖,还通过期货市场为中国赚了500万美金。

197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8100万美元。郭鹤年一下子就为中国赢来500万美金,一下超过举国的外汇储备,绝对是雪中送炭。

但郭鹤年自己,却没从这么大的行情中赚到一分钱,相反还丢掉两个月的生意。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挣钱。”郭鹤年说:“但我不能那么做。因为这样就是对中国的不忠。这样说,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则是,即使一个普通的生意,你答应了人家,也不应该跑两匹马。”

能为中国赚来500万美元,既是郭鹤年一次胆量释放的表现,更是郭鹤年有原则的体现。

答应了人家就要全力以赴做好,为人家好,而不是想着自己能不能钻空子。

通过这次事情,郭鹤年虽然丢了两个月生意,但郭鹤年收获了中国的信任,也悄悄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大陆。

1974年,郭氏兄弟旗下的嘉里集团在中国成立了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龙鱼”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

1984年,嘉里集团斥资5亿美元在北京建起了当时更高的国贸中心,而这一举动在别人看来,郭鹤年傻得不行。

当时,中国还处于恢复状态,投资环境很不完善,将钱投入中国市场,等同于将石头扔进大海,用力大,回报小。

而其他商人纷纷将钱放到海外,在海外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商人甚至笑话郭鹤年,做了看不到头的生意,等着亏吧。

可郭鹤年什么都没说,一心默默地在中国大陆搞事业,他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慢慢“等风来”。

郭鹤年说,“大算盘我会打,但小算盘,我不打,也打不到那么精。”

打大算盘,不打小算盘,这一直是郭鹤年的生意之道。

就这样,在郭鹤年的带领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慢慢建立起来了。

郭鹤年也开始成为各大富豪榜单的常客,并常年稳居华人富豪前十位。

如果你要问,当时做生意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只有郭鹤年当起了马来西亚首富?

或许是郭鹤年的“人生船长”母亲郑格如的影响,

郭鹤年办公室桌上一直摆着一块铁板,铁板上有一段话,那曾经是母亲郑格如在世时刻下的。

“儿孙能如我,何必留多财,倘若不如我,多财亦是空,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众共安宁。”

母亲郑格如对郭鹤年的生意之道影响极其深刻。

亦或是郭鹤年引入商道的父亲郭钦鉴对他的影响。

“由于父亲是一位商人,诸如‘商业道德’、‘诚实’、‘一言九鼎’是他经常提到的词汇,这些都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最重要的还是,郭鹤年几十年在商场上宠辱不惊的气魄、他做人的底线才真正决定了郭鹤年的一生。

在《郭鹤年自传》里,郭鹤年说:“只要做到谦虚、正直、不欺诈、不乘人之危,这世界上就有做不完的生意。我即使掌握了很多市场资讯,也从不胡来。我是一个坚信原则的商人,所以大家都挺喜欢我。如果算错了利润,我们会马上退回,从不争辩。”

--END--

作者:罗小洁

为什么说白糖期货是期货界的妖精

因为白糖期货很多时候的走势不能被合理预测,期货的整体规则不适应它,涨幅偏大而且行情波动大,很多人都栽在这上面,所以被称为妖精。

在传统的交易中,我们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叫做现货交易。期货则是现在签订交易合约,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易。期货是相对现货而言的,买了现在不成交,到合约期限后再成交,与现货交易的更大区别是采用保证金交易、并且一般到期后不用实物交割。

期货由于没有现货实物交割,所以只是一份有价值受法律保护的合约,合约规定一定期限后,卖方按规定价格(一般由期货市场供求决定)卖给买方一定数量的合约标的物,到期后又存在标的物的现货价格,两个价格之间的差价乘以合约数量即为各自盈亏.

期货市场散户知己远远高于知彼,研究市场不如研究行为金融学。信息不对称不适用于散户,资金容量不够,时间性也没法衡量,控制风险仓位管理和你的对手方无关,与你自己性格,风险厌恶度正相关。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52ol.cn/post/69700.html

糖期货大佬  

本站福利推荐!!!

正规期货账户开户!交易所手续费加1分(+0.01元),无条件!无资金手续费要求,享受手续费加1分!

期货开户微信:52720915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