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看 » 正文

m2增速国债期货(国债 m2)

4.6 W 人参与  2023年01月26日 14:04  分类 : 必看  评论

李迅雷: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 大消费与高科技

10月14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做客今日头条《首席讲坛》线 *** 谈栏目,详解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以下,以问答形式呈现对话内容。

问:本期话题是“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记得在两年前,你就提出过“存量经济主导”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你当时是如何判断“中国已经步入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的呢?

李迅雷: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我应该是市场上最早提出中国经济步入存量经济主导时代的学者之一。 除了GDP增速连续九年放缓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人口流动性下降、外贸增速下降、M2增速下降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时长增速下降等四方面来说明 人口流、资金流、货物流及信息流的绝对量或增速 均在下降的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存量特征愈加明显。

分化也是存量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下降、产能过剩的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每年的增量占总量的比重越来越低,存量经济的特征就会愈加明显。首先我关注到的是人口的分化,之后又看到区域经济的分化,此外,还有居民收入的分化、新旧产业的分化以及行业内的企业也出现了分化。

所以,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相比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赚钱越来越难了,投资意愿下降,消费增速下降。因为投资错了要亏钱,银行业惜贷了,收入差距大了,奢华消费增长快,但大众消费增长慢,因此对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来说,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

例如,乘用车销量负增长、手机销量负增长,传统产业投资意愿下降,而投资PE、VC的风险也大了,因为新兴产业尽管需求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如新能源汽车,目前也不能随便投。

问:早几年曾有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消失了,或者说“周期的波动性正在淡化”,从近几年的经济来看,这一判断准确吗,周期是否明显?你如何看待近年来的经济周期?

李迅雷: 周期大致可分为长周期、中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从目前看,中周期和中短周期确实有弱化现象。这是因为当今主要经济体都加大了逆周期调控的力度,使得中短周期呈现弱化现象。例如,2017年的时候,不少人认为新周期来临的,我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可怕的时滞》,认为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尽管2015年以来的逆周期政策导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大幅上升,但政策只能改变斜率,不能改变趋势。事实证明,2018年以后,中国经济仍然处在稳中向下的减速中。

因为周期是学者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形象描述,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重复。因此,周期现象还是存在的,但表现方式会有所变化。比如,过去谈论比较多的为期三年左右库存周期,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下,就淡化了。 简言之,中国经济目前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特征。

不过,中国经济的中长周期和长周期依然是存在的,因为这两个周期太长,因此,研究者不多。尤其是中长周期,或成为建筑周期,目前已经处在下行阶段,它将以房价回落并在未来走稳为结束特征。至于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我没有什么研究。但个人认为, 中国仍处在长周期的上行阶段,起点是1979年,中国的GDP总量或将在10年内超过美国。 中国经济从1700-1820年,走了一波上行期,GDP的全球份额从大致25%上升到32%;1820-1949年,是非常痛苦的下行期,GDP的全球份额降至5%左右,1949-1979年,是盘整期,GDP的全球份额没有上升。1979年以后,是新一轮长周期的开始, 估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GDP的全球份额可以达到20%左右。

但是,对于这轮经济增速下行趋势而言,远没有止跌迹象,欧美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全球经济将经历低增长、高震荡的阶段。但中国经济的相对优势依然很明显,即GDP增速几乎是全球增速的两倍, 中国经济总量将在减速中成为全球之一。

问:非常想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些地方?映射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机会分别在哪?或者换句话说,未来十年资本市场上哪些行业值得进行投资,而哪些行业又值得我们去创业或者就业?

李迅雷: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新的动能很多,如现在大家热议的“硬科技”,硬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大方向。这些都有可能在未来形成新的增长点,但这些增长点,与传统的家电、汽车、手机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事实上,要形成新的巨大需求,才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说, 之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纺织机械为代表, 拉动了英国经济发展,使英国成为全球老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龙头,带来了电力设备、汽车等的迅猛发展, 也持续了近100年时间,美国成为全球老大。 第三次工业革命,仍是美国领头,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主导, 已经持续了近70年时间,但这些年来,缺乏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发明或技术进步,动力不断减弱。因此,发达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增速都在放缓,中国也不例外。

所以,如今的投资机会也多是结构性的,而非普遍性的。因为存量经济下,行业内部是此消彼长,行业之间也存在新旧转换。就资本市场而言,我觉得主题投资可能是两大方面,一是大消费,逻辑是投资、出口都在下行,中国GDP中消费的相对比重上升;二是高科技,毕竟科技引领时代进步。但是,这只是概念,投资需要落到具体的公司上。 我在去年年末,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意思了目前市场上钱太多了,但好项目、好标的少,过去是钱少,好标的多,那时应该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资本市场发展至今,智商税征了太多,别再被征了,炒地图、炒题材、炒概念,都是低智商游戏的表现。

从就业的角度看,IT行业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毕竟是科技引领时代进步。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不大了,目前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在7.5%以上,超前发展了,今后金融业可能不是存量博弈,而是减量博弈。

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就是大顶;寒意更浓的是用户时长,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用户时长增速从22.6%降至11.8%,到了2019年6月,增速已经滑到了6%,人均单日时长358.2分钟,可能也离大顶不远了。过去的5年多的时间里,在4G带动下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很多高薪的程序员岗位,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近几年也大热,伴随着O2O的出清、互联网金融去产能、互联网相关PE/VC行业寒冬接踵而至,我们看到的是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将至,市场正在进行残酷的存量厮杀,用户下沉和出海也快成了最后的故事。互联网行业是否拐点已至?未来还有新的机会吗?

李迅雷: 去年中泰研究所TMT分析师已经做出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见顶的判断,但目前来看海外第三世界包括印尼、印度、非洲地区等仍然处于用户红利阶段,从今年这些地区4G基站发货较快的情况也可以判断,这些地区的移动互联网还在快速发展中。

从国内来看,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已经走出用户红利阶段,受益于国内良好的无线 *** 基础设施覆盖,中高低端各个层次的用户都已经发掘的较为充分,进入需要依托产品内容进行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阶段,对企业竞争实力的要求很高。这可以视作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拐点,但仍然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腾讯音乐、美团点评都是以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用户实现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典型。4G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大机会,驱动了过去多年产业的大发展,而未来的机会有望聚焦在5G带来的物联网领域。5G是之一次从技术上满足物联网发展的需求,将开启从人联网时代走向物联网时代的新创新周期,现在正是在起点,需要从战略上重视。

问:在股票市场上,我们经常听到“风格切换”“结构性行情”“板块轮动”的概念,这是不是就是存量博弈的直接表现?去年年中,你提到“存量博弈时代,市场正在给确定性溢价”“2017年是抓大放小的元年”,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以大消费为代表的股票大幅上涨,市场给了这些股票一个名字,叫做“核心资产”。“漂亮50”和“核心资产”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半年“核心资产”涨幅较大,下半年风格切换是否已经再次转向成长股?从估值看“核心资产”目前贵不贵,是否仍然具有长期持有价值?

李迅雷: 在2017年以前,股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散户市场,如小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非常高,大市值股票被相对低估。我们将A股各行业中,每年ROE最差的10%的公司挑选出来,滚动构成绩差组合,代表市场中业绩最差的公司的股价表现。结果是,绩差公司股价的平均涨幅远远超过万得全A指数。2005年至2016年末,绩差组合总涨幅约13.5倍,而同期全A指数涨幅只有6倍,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绩差组合股价走势一路领先于万得全A指数。2016年之后,绩差组合股价走势才与全A指数反向变化,趋于回归合理的估值水平。

因此,2017年之前,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是严重扭曲的,2017年进入所谓新价值投资时代,其机会正是来自于估值体系的修复,而非宏观基本面的逆转。所谓存量博弈,与存量经济特征相对应。博弈的结果,就是有一大批过去被称为“壳资源”的股票,不断缩水,而过去被当成大白马的股票,估值水平不断提升。

核心资产和漂亮50,实际涵义都差不多——蓝筹股,但用在A股市场上,还不是太精准。但是, A股市场的再回到从前炒概念为主导的所谓风格切换已经不太可能了, A股市场已经走上了朝成熟市场迈进的不归路。至于成长还是价值,两者之间不属于风格切换。有价值的公司,一定具有很好的或很稳定的成长性,否则就没有价值可言。所谓转向成长之说,说穿了,就是一部分人希望重炒概念。我认为,个别热门板块有可能被炒作,但伪成长的股票,要想再度提升估值水平已经很难了。

至于目前核心资产贵不贵,应该说,从静态看,大部分核心资产都已经实现了价值回归,处在估值洼地的已经很少了。从今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的表现看,回报率很惊人,可见一斑。但从动态看,不少成长型企业在若干年后,可能又会出现估值洼地。

因此,最终还是要看这些核心资产的成长性如何,如果成长性很好,市场份额在提升,则股价仍有上升空间。所以,投资选股就得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去做基本面分析。

投资机会,从逻辑上讲,看好两方面: 一方面是存量经济下的结构性机会,企业分化带来头部企业的投资机会, 产业分化带来新旧动能转换的投资机会,包括大家讲的大消费、高科技等,这也是一个新旧转化过程;区域分化带来热点大城市的房地产投资机会依然存在,但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等等。

另一方面,从散户时代步入到机构时代的估值体系重整机会。 整体而言,过去是大企业被低估,小企业被高估,确定性的增长被低估,不确定的增长被高估。今后,就是要让价值投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说法:核心资产已经不便宜了,接下来应该会发生风格切换,成长股行情会起来——这样的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也不排除判断准确的可能性。但是,它存在一个逻辑缺陷。

因为 走势是围绕着均值上下波动,离均值远了,便会出现回归,但不意味着回到均值就不动。 有个成语叫矫枉过正, 也就是说,从下往上回到均值附近后,有可能继续往上,反之亦然。低估的时候叫价值发现,回归的时候叫价值实现,再度偏离均值的时候叫过热或过冷。投资,如果有逻辑依据,就会踏实些,包括资产价格理性阶段逻辑,也包括非理性阶段逻辑。

问:李老师提到过行业的分化和集聚,从行业比较的角度看,分散和集聚的两个行业,哪个更好?比如说,一个行业正在百花齐放,大量新的小公司不断诞生;而另一个行业则是小公司不断倒闭、大公司不断变强,头部效应明显。你会选择投资百花齐放中有潜力的小公司,还是行业集中度上升过程中的大公司(或者对应的行业)?

李迅雷: 应该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的行业大部分属于新兴行业,处在春秋战国时代,机会很多,同时风险也很大。例如,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热潮中,互联网企业大量产生,“触网”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多,估值从市盈率变成了“市梦率”,当时如果能够选对BAT,那就可以获得惊人的回报率,但如果选错,可能血本无归。因此,投资应该要相信二八定律,即选对的概率总是很低的,即便你做再多的研究,对于新兴行业未来存在诸多风险,恐怕很难回避。

因此,我在过去为什么反复强调确定性溢价呢?是因为很多投资者抱有侥幸心理,喜欢投资不确定性高的标的,希望一夜暴富,乌鸡变凤凰,由此导致不确定的股票估值过高,而确定性的股票被冷落而导致估值偏低。所以,我的建议,还是 去投资相对成熟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风险收益比会相对高。 因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从散户市场转向机构主导的市场过程,即理性的投资者数量会越来越多,资金实力决定了话语权,投机股将来会缺乏接盘者。

问:如果我们A股市场要迎来一场大牛市,增量资金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未来增量资金都有哪些来源?我们如何判断增量资金已经开始进场?

李迅雷: 首先,我不觉得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但指数的缓慢上涨是必然的,因为 指数走势主要是由大市值股票走势决定的。 今年的增量资金多来自北上资金,这是在A股被纳入MSCI之后,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规模大幅上升。

其次,今后外资的A股市场的投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如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的外资的投资市值比重都在20%以上,我国目前的外资占比在5%以下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资不能不增加投资比重。

第三,从长期看,国内的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的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入市规模还将持续上升,一是增量部分入市规模可观,二是存量部分会逐步提高权益资产投资的比重,如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上限是30%,而行业实际运用比例为22.64%,还有一定空间。

股市从来都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只要信心提升了,各路资金将会纷纷入市。现阶段只是外资的被动入市居多,为的是MSCI的配置需要。因此,我国要观察的是基本面是否改善,如果基本面改善了,则股市马上会有涨势,因为A股市场的效率一直比较高。

问:近几年,随着P2P行业的出清、地产市场调控、资管新规等,高收益率的资产越来越少,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优质资产,市场似乎迎来了一轮新的“资产荒”。想必很多读者都非常关心,从现在往后看3年5年甚至10年,普通居民还能配置什么资产?

李迅雷: 从发达市场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看,金融资产配置比重远高于房地产,存款类资产配置比重比较少,个人投资者买的基金类产品比较多。我想,未来中国也会像成熟市场的居民一样, 增加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或把钱交给机构投资者去理财,即购买基金产品。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国内投资者应该增加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比重,如目前港股通、沪伦通都已经开通,投资一定要有全球化配置资产意识。

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甚至有可能出现衰退的大背景下,投资者还应该有防范风险意识,其中,对家庭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显得很重要。如果专业一点的话,可以选择外汇、贵金属或商品期货、股指或国债期货等对冲工具,以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此外,由于今后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高震荡模式,各国之间的冲突会多于合作,导致全球风险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意识提高,因此, 如果业余一点的话,像黄金这类贵金属作为避险性品种,值得长期增持。

问:房地产市场一直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财经话题,单聊这一个话题,都能撑起来很多场访谈了。早先有经济学家预判“2019年是楼市大底”,似乎是在暗示我们抄底;去年年底你做出过判断,认为“2019年房地产将进入减持窗口”。从整个行业来看,今年有200多家房企破产,行业集中度似乎正在上升。大家目前担心的问题是,美联储降息可能引起全球的宽松大潮,国内可能也会慢慢宽松起来,“资产荒”之下,我们的楼市未来会不会再次步入上涨通道?或者说,未来有可能形成“一二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三四线城市慢慢下跌”的格局吗?整个房企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格局?

李迅雷: 我在今年年初的宏观经济与投资策略报告中曾提出,房地产作为国内居民最主要的大类资产,已经进入减持窗口。我的逻辑是,长达20余年的房地产牛市已经步入尾声,即便利率再降,美联储再推量化宽松政策,它们能改变的只是经济下行的斜率,不能改变趋势。我认为,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问题日益严峻, 这是由于全球性长期和平所引发的难以避免的结构性问题。 此外,长期和平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的价格也会带来抑制。

从古今中外看, 资产价格总是波动的,长期高位走平的案例几乎没有。 而且不少投资者是贷款买房,即便房价走平,各种持有成本加起来比较,也将导致实际投资亏损。此外,还要关注房地产的流动性,一旦流动性极度萎缩,则投资性购房的持有风险会大幅上升。以上均为减持理由。

从今后看,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还是有的。因为当前及今后房地产调控的总基调是因城施策,防止大起大落。由于人口流向大城市,所以,三四线城市总体看,房地产库存率会不断提高,一二线城市则相对比较好些,因为需求仍将持续增加。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将加速头部公司的形成。从数据看,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在快速上升,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会因为土地购置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而难以生存下去。而龙头房企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因此,房地产业的结构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变动风险

(文章来源:中泰证券资管)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img]

国债期货的交割方式|近期国债期货“跳水”需冷静对待

近日,国债期货持续走低,10年期主力合约跌0.08%,5年期主力合约跌0.34%,2年期跌0.17%。对于国债期货投资者而言,十分苦恼。其实,国债期货的走势和市场经济形式脱不了关系,现在经济还未能上行,所以持有国债期货的投资可以观望一下,急用钱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交割。

国债期货应如何交割?

国债期货是指以 *** 国家发行的国债为期货合约标的的期货品种。目前来看,全球交易活跃的国债期货品种主要是中长期国债期货,一般采用实物交割。

在这种交割模式下,如果国债期货合约的卖方没有在合约到期前平仓,理论上需要用名义标准券去履约。所谓名义标准券,是指票面利率标准化、具有固定期限的假想券。名义标准券设计的更大功能在于,可以扩大可交割国债的范围,增强价格的抗操纵性,减小交割时的逼仓风险。

但在现实中,名义标准券并不存在,因而交易所会规定,现实中存在的、满足一定期限要求的一篮子国债均可进行交割。例如,我国境内的5年期国债期货和10年期国债期货的可交割券分别为合约到期月份首日剩余期限为4-5.25年和6.5-10.25年的记账式附息国债。

要了解国债期货的交割,首先要弄明白转换因子的概念。国债期货实行一揽子可交割国债的多券种交割方式,当合约到期进行实物交割时,可交割国债为一系列符合条件的不同剩余期限、不同票面利率的国债品种。

因票面利率与剩余期限不同,必须确定各种可交割国债与名义标准券之间的转换比例,这个比例就是通常所说的转换因子。对于现阶段的国债期货来说,我国的M2增长11.6%,形式还是不错的。

政策性降息落地,债市为何短暂亢奋?

全面降准仅1个月后,央行降息重锤落地。央行17日早间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月17日开展7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85%、2.10%,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其中,MLF操作利率为自2020年4月以来首次下调,同时进行的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近22个月来首次下调。

业内人士认为,对内保增长、对外与美联储3月加息“抢时间”等因素共同促成了1月MLF利率的调整。伴随1月MLF利率下调,将带动LPR报价跟进下调,明显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释放货币政策靠前发力信号。这将有效对冲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那么,此次MLF降息对于债市影响几何?

一次略超市场预期的降息

在过去的一周,2022年首次中期借贷便利(MLF)如何续做备受关注,机构间对于MLF续做利率会否调降分歧较为显著。根据路透此前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机构预期MLF操作利率将持稳。仅有三成受访者认为,鉴于经济持续偏弱,本土散发新冠疫情加剧以及房企风险持续暴露等给基本面增添不确定性,宽松政策加力的必要性在进一步上升,政策利率降息预期因此抬头,带动1月MLF利率调降。

花旗银行在报告中写道,中国PPI涨幅回落和CPI较为温和,使得央行有条件在抑制总需求疲软方面做出更多努力。1月对央行来说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进一步下调MLF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政策利率可在春节前生效。

鉴于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因此,更多的机构仍然认为,MLF操作利率将持稳。主流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重点仍然是保持定力。例如,中信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称,1月流动性缺口可能达到2.6万亿元(不考虑MLF和逆回购到期),处于较高水平,央行操作力度是最关键的变量,大概率通过OMO MLF熨平波动,但难现大幅宽松。央行1月降息概率不高。

什么因素主导MLF利率下行?

此次MLF利率的调降是近9个月来首度下调。2020年4月15日,央行宣布将1年期MLF利率从3.15%下调20个基点至2.95%,之后该利率一直持稳。那么,什么因素触发MLF利率下行按钮再度启动?综合主流观点来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剧,通胀温和为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创造空间。

上周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实体经济需求仍然偏弱。从社融数据来看,经历2021年7月和12月两次降准之后,2021年12月信贷余额增速依然延续回落趋势,创下2002年6月以来更低。

据央行12日公布的2021年12月金融统计数据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报告,中国2021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206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1669亿元,预期2.43万亿元,前值2.61万亿元;中国2021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3万亿元,同比少增1234亿元,预期增1.24万亿元,前值增1.27万亿元;M2同比增长9%,预期8.7%,前值8.5%。初步统计,2021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另据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PPI同比上涨10.3%,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自10月13.5%的高点连降两月,拐点已现;CPI同比上涨1.5%,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再度降至2%以下。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与上月持平。此前市场普遍预计PPI、CPI同比涨幅回落,而实际回落幅度均超出市场预期。

2021年收官月的相关经济金融数据凸显开年后的稳增长压力。在东方金融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在降息带动下,接下来信贷、社融及M2增速整体上将进入一个较快上行阶段,宽信用进程将明显加速。与此同时,综合考虑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也在积极推出有利于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预计2022年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同比有望保持在5.0%以上,进而确保宏观经济增速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区间(5.0%-6.0%)。

而除了国内基本面的压力,王青认为,外部因素方面,美联储最早3月就可能启动加息。为避免国内降息与美联储加息“撞车”,进而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较大下行压力,央行1月降息落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

“利好兑现并不代表利好出尽,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未止的情况下,难言本轮货币宽松将止于此次降息,后续货币政策走向仍需密切观测经济基本面和房地产市场边际变化。”王青表示。

由于1月MLF下降10个基点,预计本月20日公布的1年期和5年期LPR同步下调概率较大。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1年期LPR自2020年4月以来首度下调5bp至3.80%,终结了之前连续19个月的“原地踏步”;而5年期以上品种利率则连20个月持平于4.65%。

降息落锤,债市盘初短暂亢奋

作为债券市场定价的锚,MLF降息落锤之后,银行间现券收益率盘初直线下跌,10年期国债活跃券210017收益率短期走低2.50bp至2.7675%;10年期债主力跳空高开,市场买盘旺盛,涨幅迅速扩大至0.24%,升创2020年6月15日以来更高水平。

不过,多头情绪宣泄之后,国债期货震荡回落收窄涨幅。截至17日午盘,10年期债主力T2203报100.750,上涨0.07%,成交5.36万手;5年期债主力TF2203报101.780,上涨0.12%,成交2.53万手;2年期债主力TS2203报101.110,上涨0.06%,成交1.13万手。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明显下行后转而反弹,截至午盘,10年期国开活跃券210215收益率下行0.65bp至3.0765%,盘初一度下行近2bp;10年期国债活跃券210017收益率下行近1bp至2.7830%。

上周一,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低至2.80%关口,此后几日,该利率温和下行。展望后市,10年期国债利率在政策利率利好之下,还有多大下行空间?对此,市场看法依旧存在分歧。分析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MLF、以及后续LPR降息之后,社融有望实现2022年“开门红”,加之财政政策可能发力,社融上行,银行合意的配置资产增加,债券的吸引力可能会略有下降。因此,10年期国债利率窄幅波动的概率较大。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提醒,考虑到目前债市加杠杆的水平依然偏高,流动性变化的影响预计也会随之放大,需警惕市场过度乐观的预期落空后,面临利率上行风险。

明明同时建议,投资者在一季度需警惕国债净融资超预期会带来的利率上行压力。他表示,国债增大供给预计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可以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基建投资等逆周期项目,也从侧面为减税降费提供了空间,改善企业的盈利预期。对于债市来看,国债净融资额提高,有可能挤占金融机构对于政金债以及其他券种的配置规模,在供给增加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整体易上难下。此外,当供给压力极为突出时,也会因缴款等原因进一步抽离银行间市场的资金。

但亦不乏乐观看法,兴业证券固收分析师罗雨浓认为,对债市而言,降息不代表利多出尽,更应该看到降息背后隐含的基本面下行压力。缺乏抓手的背景下稳增长见效尚需时间,1-2月仍处于债市的做多窗口期。

弘则FICC章左昊也认为,对市场而言,最直接的利好就是国债,在降息周期开启的背景下,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周期还将延续。

江海证券:当央行重提防风险 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可能已经结束

主要内容

周一晚间,央行网站发布了上周五召开的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新闻稿。从这次姗姗来迟的一季度例会中,我们似乎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货币政策风向变化。

首先,对经济的看法开始转向积极。 与去年四季度例会新闻稿的措辞相比,一季度例会对当前经济的看法从“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改为“我国经济呈现健康发展”,看法明显趋于乐观。 其次,未来货币政策基调出现边际收紧迹象。 (1)对逆周期调节的措辞方面,逆周期调节重要性有所降低。(2)对货币政策基调的措辞方面,边际收紧意图已跃然纸上。(3)金融改革方面,进一步强调双向开放和服务实体。

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传达出了对经济趋于乐观,货币政策趋于收紧的政策意图,与此前市场一致预期的货币政策延续宽松相比,政策基调明显转变,出现了显著的预期差。 在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指引下,央行短期内降准的可能性已经显著降低,短期基础货币缺口将大概率采用OMO+MLF(TMLF)的方式进行对冲,基础货币成本明显抬升,7天资金利率持续低于公开市场利率的过度宽松状态短期内将难以再现。

二、信用市场展望: 期限利差或下行,但不宜大幅拉长久期

信用债投资策略:受趋紧的资金和高开的股市影响,周一信用债交投清淡,各等级债券尤其是高等级债的成交量均出现明显下滑。成交价格方面,产业债表现优于城投,1年期企业债收益率下行1bp左右,而其他期限企业债及所有期限的城投收益率普遍上行3-6bp。 对于后期,我们认为需要关注: 期限利差或下行,但考虑到利率风险,不宜大幅拉长久期。

从历史数据看,高评级信用债的期限溢价与利率债基本一致,低评级期限利差整体高于利率债,期限越长,差距越大,但走势仍比较相似。 以3年期和5年期为代表,尤其是2015年以来,3年期AAA级信用债的期限利差与国债期限利差走势高度一致,3年期AA级及5年期AAA级信用债的期限利差略高于国债的期限利差但差距不大,5年期AA级信用债期限利差整体水平和波动幅度均大于国债期限利差。

首先,利率债的期限利差取决于决定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和决定长期利率的市场预期。从实践来看,相比市场预期,短期利率对期限利差的影响更强,两者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利率债的期限利差主要取决于短期利率的走势。其次,信用债期限利差与利率债的区别或许与流动性和风险差异有关,期限越短的债券流动性越强、风险越低,因此相比5年期债券,市场对3年期信用债的偏好较强,其期限利差与利率债的差距也较小。在这两者中,风险差异明显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最后,从目前来看,年初以来随着社融的逐步改善、地方 *** 债加速发行、减税降费等政策不断出台和中美贸易谈判不断传出乐观信号,3月PMI、净出口、社融均超预期反弹,虽然在这其中有春节因素的扰动,但总体来说经济企稳的预期在不断强化, 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较小,短期利率易上难下,信用债期限利差大概率下行。 在此基础上,低评级、长久期信用债的期限利差下行幅度可能更大。 虽然如此,投资者仍需警惕利率上行周期拉长久期带来的利率风险。

周一早盘受上周五外贸和金融数据大幅超预期影响,利率继续大幅冲高,10年国开活跃券一度较上周五收盘上行4.5bp。午后受股市冲高回落转跌影响,利率有所下行。全天来看,长端活跃券普遍上行2-3bp,非国开3-5年部分品种上行幅度甚至超过10bp。国债期货大幅低开后跌幅缓慢收窄,全天依然大幅收跌。后期我们关注:

之一,当央行重提防风险,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可能已经结束。 周一晚间,央行网站发布了上周五召开的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新闻稿。从这次姗姗来迟的一季度例会中,我们似乎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货币政策风向变化。

首先,对经济的看法开始转向积极。 与去年四季度例会新闻稿的措辞相比,一季度例会对当前经济的看法从“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改为“我国经济呈现健康发展”,看法明显趋于乐观。对当前货币政策的看法由“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体现出央行认为目前偏松的货币政策是逆周期调节的需要,而非央行有意放水。对外部环境的表述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改为“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仍然较多”,措辞明显趋于缓和,反映出随着中美贸易谈判不断获得积极进展,外部风险有所减轻。

其次,未来货币政策基调出现边际收紧迹象。 在展望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方向时,一季度例会的措辞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现了不少微妙变化:

( 1)对逆周期调节的措辞方面,逆周期调节重要性有所降低。 “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改为“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适时预调微调,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逆周期调节力度由“加大”变为“坚持”,删除“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表述,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逆周期调节力度将有所减轻,货币政策稳增长重要性减弱;新增“加强货币、财政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的表述,预示着政策放松诉求减弱,政策协调是未来一段时间政策主基调,财政、货币政策短时间内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都有所减弱;新增“保持战略定力”和“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或许意味着稳增长的必要性边际上将有所下降,保持定力防风险的重要性边际上有所上升。

(2)对货币政策基调的措辞方面,边际收紧意图已跃然纸上。 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一方面,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重要性下降,言下之意自然是货币政策的弹性可以适当加大,目前偏松的货币政策存在适度收紧的空间;另一方面,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显然也指向了目前的货币政策偏松,未来将适度收紧。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增了“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的表态,众所周知目前社融增速已大幅回升至10.7%,如果社融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匹配,要么意味着央行预期实际GDP增速和通胀将大幅上行,要么意味着央行认为目前社融增速偏高,未来需要适度收紧银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对债市似乎都不太有利。

(3)金融改革方面,进一步强调双向开放和服务实体。 一季度新增“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等措辞,一方面进一步强化金融体系结构调整,增强服务“三农”小微等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由强调金融对外开放转向强调双向开放,对金融走出去的诉求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传达出了对经济趋于乐观,货币政策趋于收紧的政策意图,与此前市场一致预期的货币政策延续宽松相比,政策基调明显转变,出现了显著的预期差。 在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指引下,央行短期内降准的可能性已经显著降低,短期基础货币缺口将大概率采用OMO+MLF(TMLF)的方式进行对冲,基础货币成本明显抬升,7天资金利率持续低于公开市场利率的过度宽松状态短期内将难以再现。

二、信用市场展望: 期限利差或下行,但不宜大幅拉长久期

受趋紧的资金和高开的股市影响,周一信用债交投清淡,各等级债券尤其是高等级债的成交量均明显下滑。成交价格方面,产业债表现优于城投,1年期企业债收益率下行1bp左右,而其他期限企业债及所有期限的城投收益率普遍上行3-6bp。信用利差方面,产业债信用利差下行1-2bp;除7年期略下行外,城投利差上行1-5BP不等。对于后期,我们认为需要关注:期限利差或下行,但考虑到利率风险,不宜大幅拉长久期。

高评级信用债的期限溢价与利率债基本一致,低评级期限利差整体高于利率债,期限越长,差距越大,但走势仍比较相似。 以3年期和5年期为代表,尤其是2015年以来,3年期AAA级信用债的期限利差与国债期限利差走势高度一致,3年期AA级及5年期AAA级信用债的期限利差略高于国债的期限利差但差距不大,5年期AA级信用债期限利差整体水平和波动幅度均大于国债期限利差。

首先,如何理解利率债的期限利差,即短期无风险利率与长期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分别来看两者的影响因素,短期利率基本由货币政策决定,一个简单的例证是7天同业拆借利率(可视为货币市场收益率)与1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高度一致;而长期利率则是在现有短期利率的基础上叠加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预期理论)。因此,在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形成牛平、牛陡、熊平、熊陡等不同的利率曲线变化。比如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的时期,如果经济预期改善,那么长期利率将会上行,导致期限利差走阔。从实践来看,相比市场预期,短期利率对期限利差的影响更强,两者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利率债的期限利差主要取决于短期利率的走势。

其次,如何理解信用债期限利差与利率债期限利差的差异,即如何解释不同期限、风险差异对期限利差的影响? 这或许与流动性和风险差异有关(类似流动性偏好理论),期限越短的债券流动性越强、风险越低,因此相比5年期债券,市场对3年期信用债的偏好较强,其期限利差与利率债的差距也较小。在这两者中,风险差异明显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3年期和5年期AA级信用债的期限利差都明显高于利率债,而AAA级信用债期限利差与利率债没有明显的差异。

最后,未来信用债期限利差的走势如何? 信用债期限利差的基础是利率债的期限利差,而利率债期限利差又取决于货币政策的走势。从目前来看,年初以来随着社融的逐步改善、地方 *** 债加速发行、减税降费等政策不断出台和中美贸易谈判不断传出乐观信号,3月PMI、净出口、社融均超预期反弹,虽然在这其中有春节因素的扰动,但总体来说经济企稳的预期在不断强化, 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较小,短期利率易上难下,即信用债的期限利差大概率下行。 在此基础上,低评级、长久期信用债的期限利差下行幅度可能更大。 虽然如此,投资者仍需警惕利率上行周期拉长久期带来的利率风险。

(文章来源:屈庆债券论坛)

央行再提管好货币总闸门,为何多次提起?

数据显示,4月份同比增长8.1%,比上月底低1.3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元,比一年前减少2293亿元。4月份社会融资增加1.85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25万亿元。国债期货的三个主要合同向13低和高,主要的10年期合约收盘上涨0.05%,而剩下的两个合同关闭几乎持平。央行于5月12日发布了之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其中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信贷和社会金融方面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中国央行改变了基调,删除了此前表示不会大幅调整的声明。它将“正确地管理货币闸门”而不是“正确地管理货币闸门”。特别是,它提出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

对此,财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社会金融、信贷和M2的增长率在4月份都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公司债券,人民币贷款和表外融资急剧萎缩由于流动性和高基数效应的撤军。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由于收缩更严格的监管是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在总学分。M2增长率的大幅下降,是融资套利因素下降、信贷扩张放缓和财政存款增加的综合结果。中央银行也反复强调需要更多的资金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如技术创新,小型和微型企业和绿色发展。显然,央行想要把货币闸门管理好,那就在总量限制贷款额度的情况下,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仍然会过松,因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很有必要支持实体经济,但是房地产,热钱偏好,需要对行业进行严格监管。

我们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不要用过高的杠杆买房子,我估计明年按揭利率会上升,金额会继续收紧,现在严格检查,以前那些用空壳公司设立买房的,到期后贷款很可能不会给你续期了,高杠杆已经结束了。全年都能维持在9点,这意味着钱的最紧的时刻还没有到来。M1连续三个月下跌,也意味着投资动机减弱,楼市和股市机会大大减少。货币紧缩直接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即贷款周期明显延长,抵押贷款收紧,利率升高。

2021年4月,首套房按揭利率连续三个月上升,进入上行通道。全国平均水平4月份之一套房贷款利率为5.31%,较上月上升0.03,较上年同期下降0.11。还是比去年低,所以仍然有机会在一些城市,但抵押贷款利率也从低点开始上升。现在深圳、上海、广州这些城市,你购买和出售二手住房,如果它是一个抵押贷款,基本上要走半年完成部门的过程。当然,目前只有一些快速增长的城市收紧贷款,有很多城市或相对宽松的贷款。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s://52ol.cn/post/106115.html

m2增速国债期货  

本站福利推荐!!!

正规期货账户开户!交易所手续费加1分(+0.01元),无条件!无资金手续费要求,享受手续费加1分!

期货开户微信:52720915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