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 » 正文

碳期货流动性比率(碳纤维期货)

5.85 W 人参与  2022年12月17日 00:41  分类 : 热门  评论

流动性比率一般包括哪几项?它们通常控制在什么水平?

流动性比率一般包括那几项?它们通常应控制在什么水平?

答:流动性比率是测量一个企业仅靠变现其短期流动性资产来满足其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流动性不足是促使企业破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流动性比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这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最常用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和存活等。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应交税金和应计费用等。该比率因企业经营规模和性质各有不同,一般应在1.5到2.5之间比较合适。正常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债权越有保障。但要注意,流动比率高也可能是存货积压、产品滞销的结果,或因为资金未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所以,银行应对此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

(2)速动比率。也称酸性试验比率,是考察企业资产迅速变现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指流动资产中的现金、上市的短期证券、应收帐款和应收票据,即不包括存货的那些变现速度快的流动资产。这一比率通常应保持在1以上,即每单位流动负债至少需要一单位的能迅速变现的资产作保证。

(3)现金比率。该指标可以用来进一步度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

其中,现金指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所持有的高流动性有价证券。现金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这一比率应保持在5%以上。

同学,我也是百度的,我也上那节课……

衡量流动性的三个指标是什么?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比流动负债;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比流动负债。

流动性比率是最常用的财务指标,它用于测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计算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

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性比率的主要因素。

衡量财务流动性状况需要从资产负债整体考量,最常用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销售周转率等。

资金流动性供给即短期内资金来源,包括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变现、吸收投资、借款、债务推延,以及可供选择的借款协议(即需要时借,不需要时可不借)等。但是,其缺点是会受到变现、借入条件的限制和资金成本的制约。

企业资金流动性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指企业资金流动性需求与供给在总量、时间结构上大致相当或适应。如供给大于需求,称为流动性剩余;反之,则为流动性不足。前者会造成资金浪费(因为现金是盈利水平更低的资产);后者则会导致企业陷入无力支付的困境。

拓展资料:

流动性(Liquidity)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到期支付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的能力。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之一。银行的清偿力,一般由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比例与结构所决定。西方货币银行理论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强调银行资产结构在期限方面应正好和它的负债结构相适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一定相适应,只要银行能迅速将其资产变卖或能获得其他机构在信用支付方面的保证,仍可保持其清偿力。

[img]

流动性比率的计算公式

流动性比率的计算公式分为以下几点: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流动负债。

3、现金比率=货币现金÷流动负债。

4、营运资本配置比率=营运资本÷流动资产。

5、流动性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

资产流动性比率定义:

1、资产流动性比率是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率。

2、资产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

3、在监管范围(流动性比率比≥25%)内,该比率越高,表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好,运用资产的效率就越高。

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应付税款及其他应付费用。

「深度」全国碳市场上线一周年,如何走出交易低迷困局?

自去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一年。

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发电企业(下称控排企业)共计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45亿吨,是全球规模更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

经过之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碳市场打通了各关键环节间的堵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激励约束作用也已初步显现,之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履约率为99.5%。

但自市场启动以来,也逐渐暴露出交易低迷、数据造假、扩容延期等诸多问题。已满周岁的全国碳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破局,正面临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的新考验。

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当年12月31日结束。

在截止期到来前,控排企业需完成2019年和2020年两年的碳排放配额履约。如果控排企业两年的碳排放总量高于其所获得的配额,必须通过在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等方式补足缺口。

碳市场的配额交易分为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两种。挂牌协议交易为线上交易,单笔规模通常在10万吨以下;大宗协议的交易规模则高于10万吨,通过场外线下完成。

在首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其中,大宗协议交易量占比为83%,剩余17%的交易量来自于挂牌交易。

在全国碳市场运行期间,如果某一交易日存在大宗协议交易,则该交易日的成交量会被明显拉升。因此,挂牌协议的成交量更能反映碳排放配额的日常交易活跃度,是市场流动性的风向标。

王奇认为,“首个履约周期内,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换手率约为2%,低于国内试点碳市场5%的平均换手率,也远低于欧盟碳市场约500%换手率。”换手率指的是碳市场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比例。

今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市场交易量也随之大幅走低,多个交易日的配额成交量仅为10吨。

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今年已完成128天的交易,碳配额成交总规模约为1521万吨。第二个履约周期日均交易量为11.8万吨,仅相当于首个履约周期的十三分之一。

“如此低的交易活跃度,会严重影响市场化碳价格信号的形成,无法达到碳市场以市场化手段配置排放权资源的设计初衷。”王奇称。

按照碳市场的运行逻辑,交易方根据市场信息以及供求关系,迅速开展密集的竞价交易行为,从而形成碳价。但在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价格发现机制的有效性令人存疑。

全国碳市场流动性偏低,主要是受碳市场政策预期不明晰,导致控排企业观望惜售因素的影响。

当前,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已逾半年,但2021-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可抵消碳排放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及抵销政策,以及其他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时间进度表等均未明确。

王奇认为,控排企业在碳市场交易需要有一定的政策预期,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尚未发放碳配额,履约周期也有待明确的情况下,控排企业无法把握未来配额盈缺情况。

同时,在配额总量缩减的预期下,控排企业纷纷表现出观望态度,市场呈现出较强的“惜售”气氛。

虽然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配额总体富余,但未来随着碳达峰目标期限迫近,控排企业预期碳配额发放量将逐年收紧,预计碳价有望升高,因此更愿意持有配额以备未来所需。

金融数据商路孚特报告指出,在第二个履约周期,碳市场可能仍会延续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的既有规定,即要求控排企业一次性完成2021年和2022年的配额履约。

据路孚特估算,全国碳市场2021年配额总盈余量约为3.6亿吨,约占总分配量的8%。今年碳配额发放强度或将在首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下调约8%,以抵消首个履约周期富余的配额,避免出现供需失衡。

生态环境部提供给界面新闻的回应中称,正在研究制定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但并未明确政策发布的时间点等具体细节。

影响控排企业碳配额交易预期的另一项重要政策,是CCER项目的重启。

CCER是指针对国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CER项目备案在2017年暂停,目前只有存量CCER可在市场交易。

在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一家控排企业可以用CCER来弥补配额缺口,但最多只能抵消其碳排放总量的5%。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去年约有3400吨的CCER被用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履约。

今年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该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CCER有望今年内重启。该交易所是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机构。

但截至目前,CCER重启审批时间仍未明确。同样未能明确的,是第二个履约周期CCER抵消清缴的条件。

按照碳市场的整体规划,“十四五”期间,除发电行业外,钢铁、石化等七个重点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报道称,电解铝、水泥和钢铁行业将有望在今年纳入碳交易范畴。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曾向界面新闻透露,中国石化联合会正在进行石化行业的碳核算体系有关标准立项的立项工作,预计2300家石化企业将于2022-2023年纳入全国碳市场。

但《 财经 》在今年5月报道称,由于碳排放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全国碳市场扩容将被推迟一到两年。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也印证了这一消息。他本月出席一场论坛时表示,受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全国碳市场扩容等措施在第二履约周期内实施的可能性较小。

全国碳市场推迟扩容,也与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有关。

在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前的2021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该案为全国首例碳排放报告违法案件。

据《 财经 》报道,该公司篡改检测日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规避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时使用“高限值”,从而省去近千万元的履约成本。

发电企业计算碳排放量的一项重要参数,是煤样中碳元素在所有元素中的质量百分比,该参数被称为燃煤元素碳含量。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规定,对于2019年没有开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的控排企业,单位热值含碳量将按33.56 tC/TJ(每太焦耳热值含碳33.56吨)计算。该数值也被业内称为“高限值”。

生态环境部设定带有惩罚性质的“高限值”,其目的是鼓励控排企业完成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据造假。

碳中和综合服务机构中创碳投的研究团队今年曾撰文称,“高限值”政策在2019年底才予以明确,不少发电企业对这一政策缺乏预期,并未做好实测准备。通知下发时,2019年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接近尾声,已无从开展当年的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

去年四季度,生态环境部曾派员赴22个省份的47个城市,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已初步查实了一批典型、突出问题。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今年3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从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来看,部分咨询、检测机构利用弄虚作假手段帮助企业篡改碳排放数据,严重干扰了碳市场正常秩序。

刘友宾提及,生态环境部已将碳排放专项监督帮扶发现的问题移交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指导各地依法依规处理处罚,涉嫌犯罪的将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生态环境部对界面新闻回应称,将采取多项措施,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准确,包括压实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建立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机制等。

诱发碳排放数据造假的“高限值”政策,也在近期得以调整。

生态环境部今年6月下发通知,对于2021年和2022年没有开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的控排企业,单位热值含碳量按30.85 tC/GJ(每太焦耳热值含碳30.85吨)计算,较此前的“高限值”下调了8.1%。

上述通知同时强调,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对查实存在燃煤元素碳含量数据虚报、瞒报的企业,仍将采用“高限值”计算其碳排放。

如何提升流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国碳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上个月撰文称,作为全球碳配额现货更大的市场,全国碳市场在流动性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指出,未来稳定市场预期、建立企业碳管理制度、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是提升全国碳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方向。

宾晖表示,政策稳定有助于控排企业对未来的减排措施做出合理有序的规划,同时也有利于碳配额价格的稳定。首个履约周期间,多数企业担心配额的有效期、其他行业的进入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不敢交易。

他认为,从国家层面上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降低预期不确定性、稳定市场价格、提升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路径。

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泮昊的观点与之相似。该公司隶属于国家电投集团,统筹管理集团78家控排企业的3亿吨碳配额资产。

协鑫能科总经理费智则向界面新闻建议,有关部门应首先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增加交易品种,如碳期货等,能使碳交易方式更加多样化。

其次,增加各参与主体碳交易、碳金融结构化组合选择;尽快纳入钢铁、水泥等其他重点控排行业,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参与主体,逐步对个人和投资机构开放等措施,均能进一步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

费智认为,加强对三方碳核查机构的规范管理、对控排企业碳排放工作人员的碳市场政策培训,成立行业自律协会组织等,能共同维护碳市场的 健康 运行。

生态环境部提供给界面新闻的回应中称,全国碳市场之一个履约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交易方式仅限于控排企业对配额进行现货交易,不利于活跃市场,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机制还不熟悉,参与交易存在观望心态。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在碳市场不断的实践 探索 中逐步解决,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一位熟悉全国碳市场政策制定的人士提及,考虑到碳市场数据质量等问题还有待解决,期待全国碳市场年内会有特别大的改革举措,目前看来并不现实。

什么是碳交易?碳交易是怎么交易的?具体如何操作??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把市场机 *** 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的基本原则是合同一方向另一方支付温室气体减排的费用,买方可以利用购买的减排来缓解温室效应,实现自己的减排目标。在需要减少排放的六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是更大的,所以这种交易是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单位计算的,所以俗称“碳交易”。这个市场被称为碳市场。规则是碳市场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些规则是强制性的。例如,议定书是碳市场最重要的强制性规则之一。

议定书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目标。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平均减少了5.2%。议定书衍生出的其他规则,如欧盟到2012年的集体减排目标是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欧盟以此重新分配给成员国,以及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 ETS)于2005年建立以建立交易规则。当然,有些规定是自愿的,没有国际或国家政策或法律的强制性约束,由地区、企业或个人自愿发起履行环境责任。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碳市场迅猛发展。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7亿吨,增长了68.75%。营业额的增长甚至更快。2007年全球碳市场规模为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增长了81.8%,2008年上半年甚至与2007年全年持平。

从交易规则来看,交易时间和股市一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5:00。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为计价单位,买卖申报量的最小变动计量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申报价格的最小变动计量为0.01元人民币。

具体操作来看,交易分买入和卖出,和买卖股票基本一致。碳配额买卖的申报,被交易系统接受后即刻生效,并在当日交易时间内有效,相应的资金和交易产品即被锁定,未成交的买卖申报可以撤销。买卖申报在交易系统成交后,交易即告成立,已买入的交易产品,当日内不得再次卖出,而卖出的资金可用于当天的交易。

据了解,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更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交易市场将扩容,会产生哪些影响?

研究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深化完善 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呼之欲出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4.73万吨,累计成交额4.16亿元。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修订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目前中国的碳市场正处于深化完善期,不断有新的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随着2021年全国碳市场之一个履约期的进行,《意见》提出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中国的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呼之欲出。未来,中国将逐渐形成多层次碳市场,包括现货市场和碳期货等各类衍生品。全国碳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主体也将越来越丰富,全国碳市场活跃度随之不断提升,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有望在未来两三年进入全国碳市场交易。

和合期货认为, 未来碳市场将以降低碳减排成本为核心,不断探索开展碳汇交易、碳配额 *** 、碳资产质押融资、碳基金、碳信托等产品和服务,与碳远期、碳期货等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一起共同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碳市场的交易和投资机会。

试点先行 碳期货等衍生品亟待发展

近十年,中国的碳市场发展迅速,为碳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奠定基础。湖北上线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同年,上海、广州也陆续上线了碳配额远期交易,十分接近碳期货,帮助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发出碳价格信号。截至2020年8月,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和合期货表示,现阶段只有履约企业之间的配额现货交易,未来企业还需要碳配额的更多衍生产品,例如配额期货、期权、远期合同、掉期产品等,用以对冲交易风险,形成运行稳定、健康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低碳转型 期货机构推动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

今年1月22日, *** 正式批准设立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将以碳排放权为首个交易品种,首个交易品种或许就是碳期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的话,未来的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现货交易金额将达到每年12亿到80亿元。据行业人士估计,期货的交易量大,频率高,如果加上期货,每年的碳交易金额有望达到600亿到5000亿元。

*** 副主席方星海近日表示,期货市场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碳期货研发工作,以公开、连续、前瞻性的碳排放价格,引导全社会合理配置减排资源,帮助实体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和合期货十分关注并看好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全国碳市场及相关金融衍生品一旦启动,将形成长期减碳收益预期,推进企业碳排放改革,促进企业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从而加速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带来巨大推动力。

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市场条件,一方面要以健康活跃且成规模的现货市场作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共建稳定成熟的交易体系。作为中国之一批成立的期货机构之一,和合期货表示将积极参与碳市场,为碳金融市场带来流动性的同时,强化价格发现功能、平抑价格波动,促进金融机构开发涉碳融资等创新型的金融衍生品,从而推动碳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s://52ol.cn/post/48635.html

碳期货流动性比率  

本站福利推荐!!!

正规期货账户开户!交易所手续费加1分(+0.01元),无条件!无资金手续费要求,享受手续费加1分!

期货开户微信:52720915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