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爱好分享
资本运作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对后市的悲观情绪。根据调查资料显示,2019年是玉米市场化改革平稳推进的一年,玉米市场供需关系进一步优化,市场形成了一致的“慢牛”预期。但非洲猪瘟半路杀出,玉米饲料需求受到强烈冲击,玉米价格看多预期也被打破。所以19年下半年玉米期货资本运作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对后市的悲观情绪,还有生猪出栏也加速,对饲料的需求的也明显减少了,则会进一步带动玉米价格下降,也就带动了玉米期货下跌。
[img]从基本面我们来看,1月份美国农业部的供需数据由于 *** 关门事件没能发布,如果按照之前数据国际棉花产不足需,而理论上说中国还有较多库存可以弥补。单从国内来看,新疆棉花加工已经接近尾声,根据目前进度和数据统计最终新疆产量预计靠近510万吨,加上内地棉花预估在560-570万吨水平。另外考虑到正常发放与增发的配额以及商业库存供应,在中美贸易战没有确定结果的情况下,消费进入淡季,按道理应该没有大幅上涨的可行性。
但是进入2019年有一些新情况需要我们不断动态去考量,1月7日开始中美双方进行了副部长级的谈话,就落实两国元首阿根廷会晤重要共识进行积极和建设性讨论,最终谈判虽然没有得出结论,但是给进一步深入磋商提供了重要基础,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也定于1月30日赴美继续磋商,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双方都在真诚的朝着贸易战停火方向在走。给市场提供了一些积极信号,未来的棉花消费受到谈判结果影响的可能较大,但从盘面来看,之前价格的下跌也已经消化了之前的利空效应。
整体来说,2019年的棉花难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多空均有,不支持上涨的同时也没有深跌的条件,个人认为全年更大可能将是区间震荡运行。
钢铁行业与建筑行业的生产季节类似,淡季就是冬季,10月至次年3月,旺季是4月至9月。
当前各品种钢价均呈震荡下跌状态,一方面受到期货合约价格下跌的影响,另一方面疫情反复及全运会即将召开使现货需求走弱。从具体数据来看,期货方面,螺纹钢期货下跌6.97%、热轧卷板期货下跌5.33%;现货方面,螺纹钢-3.21%、热轧卷板-2.07%、中板-1.94%、线材-2.7%。
总体来看,当前仍处于钢铁行业传统淡旺季交替的重要节点,行业需求旺季仍未真正来临,伴随极端天气影响逐渐恢复且疫情逐渐好转,预期钢材下游需求有望复苏,钢材需求转好。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当前的基本面,二是分析产业链情况。
先看基本面。上周钢铁五大品种的供需双降,但表观需求仍高于五大品种总产量,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其中,五品种的表观需求周环比下跌1.68%至1023.07万吨,五品种总产量为1015.59万吨,是近三年同期更低。从库存结构来看,厂库增加但社库下降,说明下游部分品种开始出现需求季节性恢复现象,尤其是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的螺纹钢。
再看产业链。上游原材料方面,铁矿价格上周跌破年初位,基于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我国下半年限产和各大矿山下半年供应预期较为良好等因素,后期铁矿价格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较大;焦炭上周迎来第五轮提涨的初步落地,从侧面可以看出,钢企在利润空间受铁矿的制约逐渐减轻后,对于其它环节的成本容忍程度有所提高。但随着国家部委“保价稳供”、夏季用煤高峰期接近尾声和煤矿产能的恢复,预计半年内焦煤焦炭供需形势应有进一步好转,价格有望回落。下游用钢方面,一是钢材出口增速加快,7月我国钢材累计出口4305.1万吨,累计同比增速为30.9%,较6月上升0.7个百分点;二是建筑用钢迎来需求旺季,地产、基建投资韧性仍在,建筑用钢需求增多,同时汽车芯片短缺的缓解、汽车供给逐步改善,冷轧的需求也有较强支撑。
1、夏季商品:冷气机, 冰品,饮料,防晒化妆品,泳装,凉鞋,野营用品等等。
2、秋冬商品:电热器,火锅食品,防裂保养品,大衣,毛袜,热饮品等等。
3、非季节性商品:一般四季通用的产品,季节性划分不太明显,淡旺季较难 区分,如:卫生纸,香皂,洗衣粉,牙膏等日常用品,或汽车,冰箱,电视等耐久用品等等。
4、流行性商品:商品的特质与流行有关,是一种趋势或风潮.此种商品的产品生命周期通常较短。
5、时机性商品:产品的销售和特殊节日密切关联,广告的推出一般已在节令 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开始广告为更佳时机.。
商品期货是指标的物为实物商品的期货合约。商品期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副产品、金属产品、能源产品等几大类。是关于买卖双方在未来某个约定的日期以签约时约定的价格买卖某一数量的实物商品的标准化协议。商品期货交易,是在期货交易所内买卖特定商品的标准化合同的交易方式。
扩展资料
期货是一种跨越时间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通过签订合约,同意按指定的时间、价格与其他交易条件,交收指定数量的现货。
期货集中在期货交易所,以标准化合约进行买卖,有的期货合约可通过柜台交易进行买卖,称为场外交易合约。按标的物种类划分,期货可分为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两大类。
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最初的期货交易是从现货的远期交易发展而来。
之一家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所于1848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该所在1865年确立了标准合约的模式。
如何分析农产品期货的季节性行情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季节性周期,也恰恰是农产品这种特有的季节性供求关系变化使得其价格波动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时期内同向运动的趋势性十分明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季节性特征把农产品走势大体分为:播种生长阶段、收获季节、销售淡季和销售旺季等几个不同阶段。又因为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指引,它们的基本面影响因素是一致的,走势基本是联动的,因此,下面我们以几个品种为例,从季节性影响因素这个角度分别对其期货价格走势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种来说,根据自然规律从每年的4月开始,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份开始收割。从10月份开始,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又开始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从这一种植生长周期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份属于全球大豆的供应淡季,大豆青黄不接,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价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应旺季,现货供应充足,价格多处年内低谷,这一规律从上图CBOT大豆行情长期走势中不难得到验证。
仔细观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来季节性走势图,首先我们可发现,国内外大豆价格的相关性很强,纠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来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大豆需求激增,国产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加之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进口大豆数量出现大幅增长,导致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联动性增强;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节性而形成的的阶段性高点多出现在5月-8月,主要是因为每年3-5月是销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应淡季,这样高点出现在这期间就不足为奇;9-11月份进入大豆收获季节,受供应压力影响价格多处年内低点,产量确定后,随着消费的增加,库存的减少,价格有开始抬头趋涨。不过,每年二月份多是过节时期,市场交投清淡,谷物价格通常盘跌。这些规律都很好验证了大豆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趋势。目前正处于8月份,正是供应淡季,又由于目前国内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严重干旱,国内大豆减产基本定局,而美国大豆产区近期天气也是十分炎热干燥,大豆天气行情再度显现,在大豆收获季节来临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因此依据这一特点可以估计在9--11月份供应压力前大豆可能会形成一个短期高点。
接着再看玉米品种,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周期相差无几,从上图可发现玉米最明显的特征是仲夏到收获期间价格多是走跌。由于新年度玉米产量不确定性的影响,7月份的价格往往达到年内更高价格。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价格开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获前景可观,价格仍可持续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获季节,由于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压力更大,价格往往会跌到一年中的更低水平。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不断的消费,玉米库存量也越来越少,而价格也随着变化。农业部前期发布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 年)》(以下称《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这对前期国内利用玉米发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泼了一盆冷水,玉米期价也因此 从1700元/吨上方连续回落至1500元/吨以下。由于过渡打压后,近期的东北农作物用地发生干旱灾害,导致玉米期价产生了"反季节"的上涨行情,但于8月10日将有"吉林省2007年轮换地方储备粮竞价销售交易会",届时将销售轮出省级储备玉米10万吨,这对于玉米期价将是一个压力。在供应季节来临前玉米产生大幅度反弹的行情较小,上涨空间有限。
最后转到国内外小麦品种上,以北半球冬小麦为例,其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寒露后)至下旬,收获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有两个明显的季节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获季节来临之前的春季这一时期惯于下跌。多数年景,小麦价格在1、2月份因资金回拢影响都会经历季节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麦上市后的7月份一般为小麦的供应旺季,价格多处年内更低点;另一个趋势就是从收获季节的低点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麦消费逐渐进入旺季,价格倾向于上涨,春节左右因消费带动价格到达年内高点。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麦集中上市压力下,强麦期价产生了一个季节性低点,随后变于七月底产生了强劲的上涨。
综观以上三个品种的季节性因素对价格变化的长期影响作用,尽管活跃的期货交易可以削弱较明显的价格运动趋势,但特定时节的价格同向波动趋势仍然十分明显。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产品的价格趋势主要是受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面因素影响。而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又是有季节性的,这样每年从作物播种到收获前夕,由于旧年度作物的库存量与新年度作物的产量存在不确定性,作为具有预测效应的期货交易往往容易随着市场对天气、病虫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动;其后随着收获季节到来农产品每个品种的新年度产量情况逐渐明了,必然市场就开始面临季节性的供应压力,若是丰产年头供应压力则最重,价格也最弱。若是减产年头则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上涨行情;新粮上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价格对需求、库存等因素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其趋势性也越来越明显,尤其进入消费旺季,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断得到深化,此时市场人气越来越旺,持仓量迅速增加,期货价格往往最强,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新概念题材的炒作。因此,季节性因素是我们在制定农产品操作计划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分析上述几个品种价格的季节性走势是建立在对各品种长期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其整体体现出了农产品由供求主导的季节规律性,但其中不时也存在偶然现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获季节的反季节上涨,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量进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减产,一时间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创20几年来历史新低,处于那种供求严重失衡状态,市场充满了对未来供不应求的预期,季节性收获压力完全被抹煞,导致价格在收获季节一路狂飙。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突发因素,还有一些新概念题材的影响也容易导致价格的反季节性走势。这就提醒我们,在分析相关农产品走势时,也不能只简单地依据其季节性走势来操作,其他阶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时时加以关注并能做出客观评估。
总之,在世界范围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农产品的季节性特征表现突出,当大的供求面严重失衡时,季节性特征往往容易被淹没,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行情。季节性特征是农产品的固有属性,进行季节性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价格短期内的发展趋势,但要把握其长期走势还必须同时兼顾其它大供求面的影响因素。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s://52ol.cn/post/59226.html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