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正文

论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现状与问题解析(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研究)

2.61 W 人参与  2023年01月01日 14:32  分类 : 推荐  评论

我国粮食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我国粮食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短缺矛盾。

由于饲料用粮需求强劲,粮食品种供求失衡格局或将进一步加剧。而饲料原料供应形势越来越紧,农产品进口数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在加大除玉米大豆以外的饲料粮替代。

我国粮食的储备:

中央储备粮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当前我国中储粮的仓库储存量已经高达了6亿吨,而且小麦及稻谷的库存量能够满足国内1年的消费量,特别是中储粮总仓库能够容纳1亿吨,可谓“大号粮仓”。

粮食的产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粮价、天气、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年度间的差异性比较大,作为生活所需的必需品,粮食的需求性也比较强,因此,粮食储备在不同年度间起到了“调节器”的作用。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新冠疫情对中国农产品供给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的冲击成为当前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世界粮农组织发出警告,新冠病毒大范围传播有可能会对粮食供应﹑全球贸易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风险,更使这一问题的严峻性进一步凸显。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消费大国,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事关重大,不容轻视。基于全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 1.3 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 470 公斤,远超国际人均 400 公斤的安全标准线,库存消费比同样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 17% ~ 18% 的安全水平。因而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只要不触动大规模恐慌性社会抢购的底线,就不会导致粮食大范围供求失衡,进而诱发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虽然过度放大疫情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冲击矛盾并无必要,但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必须谨慎乐观,一方面新冠疫情对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冲击必然有一个滞后的发酵期,后续性影响将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诸多长期性挑战依然存在,近期疫情影响和长期深层矛盾相互叠加,将可能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构成不能低估的较大压力。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任何盲目乐观都是极其危险的,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保持应有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仅应及时应对重大疫情冲击带来的复杂后续影响,更要高度重视有效化解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中长期矛盾。

从发展的视角综合分析,除了当前关注度极高的粮食种业之外,中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五个同样需要高度重视的挑战性矛盾:

一是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困难。

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稳定必须以基本的粮食播种面积作为支撑。但就现实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中国保持现有粮食播种面积面临不容回避的现实困难。其一是耕地“非农化”难以逆转。在中国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带来耕地面积大规模减少的趋势仍在发展,即便在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过程中,形式上的占补平衡也是以耕地实际质量下降为代价实现的。大量良田沃土的持续减少对粮食生产形成显著的“挤出效应”,通过增加耕地面积从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其狭小。其二是耕地“非粮化”不断发展。推进土地集中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土地流转不断提速的过程就是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土地流转规模越大,耕地“非粮化”发展相应越快。其三是耕地粗放经营仍然严重。虽然中国部分区域粮食规模经营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绝大多数地区粮食生产中小农户分散生产的基本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之后,农业生产中老龄化矛盾愈益突出,总体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依然不高。不仅粗放经营十分普遍,而且耕地常年性抛荒和季节性抛荒现象也大量存在,从而对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来有效增加供给能力形成严重制约。

二是粮食供应链面临全面冲击。

粮食安全不仅需要生产环节的安全,更需要形成前端农资和后端加工的完整供应链才能保证有序稳定的粮食供给。具体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粮食产业的影响,可以判定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是短期性的,而对粮食供应链前后端的影响则更具有长期性。从农资供应来看,在整体经济运行困难加剧背景下,生产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态势难以扼制,一大批中小农资生产企业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之中,部分企业甚至难逃倒闭厄运。毫无疑问,疫情对中国粮食供应链前端的冲击影响更大和更持久,这必然给后续的农资供给造成较大影响进而传导于粮食生产过程。从粮食加工来看,粮食价值链的复杂性以及贸易和运输的重要性,使疫情影响下的国际粮食市场脆弱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当前国际粮食供给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脆弱的特殊阶段,全球粮食供应链遭受疫情严重冲击不仅会对中国粮食加工业形成加工原料不足的严峻制约,而且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趋势必然快速向国内市场传导,致使总体上本就处于微利状态的粮食加工业生存更为困难,结果可能使已有加工能力被动趋于萎缩,对中国粮食产业链的整体性稳定发展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三是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能力不足。

相对于附加值更高的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而言,粮食产业是传统弱势产业,尤其是小农户分散化的粮食生产方式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因而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必然的发展选择。正因如此,近年来各级 *** 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正在逐步成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主体。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土地成本、农资成本、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的“地板效应”不断抬升,粮食生产的盈利空间十分有限。大量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粮食规模生产主体主要都是依靠 *** 补贴来实现盈利甚至生存的,因为激励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当前众多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总体上还处于艰难的发展过程之中,仍然面临发展能力不足、带动性不强的突出问题,由此构成中国粮食供需平衡依然脆弱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遭受疫情冲击和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粮食规模经营主体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对其精准支持,强化能力,提振信心,是中国确保持续性粮食安全必须破解的瓶颈性难题。

[img]

2000年后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概况?

我国期货市场产生于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价格体制逐步放开。这时,不解决价格调控的滞后性问题,就难以满足供求双方对远期价格信息的需要。1988年5月,国务院决定进行期货市场试点。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正式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从而作为我国之一家商品期货市场,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之一步。

90年代中,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走上了一个"小 *** "。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受到部门和地方利益的驱动,在缺乏统一管理和没有完善法规的情况下,中国期货市场出现盲目高速发展的趋势。

到1993年底,全国期货交易所达到5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而各类期货兼营机构不尽其数。这一超常规的发展也给期货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易所数量过多,交易品种严重重复,期货机构运作不规范,地下期货交易四处泛滥,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导致了人们对期货市场的种种误解。

为了遏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国务院授权中国 *** 从1993年开始对期货市场主体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和结构调整。至1999年年底,经过七年的清理整顿,各项措施基本到位,监管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秩序趋于正常。经过清理整顿和结构调整。上海、大连、郑州三家期货交易所因相对管理规范,运作平稳而得到保留,15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经过最后的增资审核而得以继续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资格。经过几年的运作,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选择之下,一批管理比较规范,运作较为平稳,发展相对成熟的期货品种脱颖而出,如:上海期交所的铜、铝;大商所的大豆;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同时经过资格考试和认定,产生了一批具有期货从业资格的从业人员队伍。

2000年12月28日,成立了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期货业协会,标志着我国期货业正式成为一个具有自律管理功能的整体。至此,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的主体结构趋于完善,一个相对独立的期货业基本形成。同时,期货市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是形成了以期货交易所为核心的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二是为相关企业提供了一个套期保值的场所;三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场所。

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分为品种转换,政策肯定与支持两个阶段。

品种转换阶段:从重规范到重发展的过渡阶段以2000‘年中国 *** 实行“扶大限小(扶持大品种,限制小品种)”为主要标志,表明行使监管职能的国家部门已经初步准备结束试点,让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整体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试点阶段,期货市场既取得了一定经验,又付出了一定形象和信誉损失,可以说是为取得经验支付的成本,但这种成本不能无限期的由社会支付。

在试点阶段,小品种的交易既无损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又可以在运行中总结经验。但没有期货市场社会功能的更大发挥,期货市场就会游离于国民经济体系之外,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期货市场不能发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功能,仅剩投机功能时,其和赌场就更为相似,同时,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这对于资本短缺的国家来说,更是非常不利的。

让期货市场尽快融人中国经济体系是中央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期货市场当时主要的阶段性目标。让期货市场融入国民经济,首先要控制市场风险,不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要尽快地实现关系国计民生品种的稳步活跃,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2000年前,由于制度约束,期货市场活跃的几乎都是生产和流通量都小的品种,如郑州市场的绿豆连续数年一枝独秀,更高时曾占全国期货总成交量的57%(其他品种如小麦成交量很少)。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使制度约束有所改变,但由于路径依赖,投资者很难自觉地较快而平稳地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品种。中国 *** 在确定促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品种活跃的战略目标后,必须考虑路径选择问题。如何“扶大限小”?交易成本和投资回报是投资者考虑是否转移投资的基本因素。为此,中国 *** 提高了当时非常活跃的绿豆的交易保证金,降低了大品种的交易保证金,从而基本实现了活跃大品种,限制小品种的战略目标。

政策肯定与支持阶段。以2004年1月31日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为标志,《意见》中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这是在中央的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发展期货市场。

《意见》反映了中央高层对多年治理整顿结果、试点交易所的基本认可。在中央发出这一信号后,阻力重重的新品种上市工作迅速取得进展,在2004年上市的品种有棉花、燃料油、玉米,这是自1998年确定各交易所上市品种以后近6年来,之一次上市期货新品种①。之后,2006年1月,又有白糖、豆油两期货品种上市交易。2006年12月,化工产品精对苯二甲酸(PTA)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可以说,《意见》之后,中国期货市场又正式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06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内以金融期货交易为目标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这一事件表明:一,在从商品期货起步,经过多年的试点之后,中央 *** 肯定了期货市场可以服务于中国有特色的市场经济;二,中国的金融市场在现货市场单兵突进的同时,也遇到了制度上的瓶颈,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用衍生品市场的避险功能来保障、促进金融期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至此,中国期货市场经过艰难的试点过程,在规范整顿中逐步发展,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日益显示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必要性。在21世纪之初,期货市场发展的法治、政策环境已经具备,一个兼具商品和金融的综合性的期货市场已经初现轮廓。

中国期货市场的历程表明,期货市场内生于商品经济,但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法律法规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发展并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伴随着金融深化,期货市场也必然经历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历程,其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不能脱离于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也不能长期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农产品期货前景如何?

1�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历史机遇

(1)粮食主销盛区、市逐步放开市场,粮食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放开粮

食市场,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粮食种植者需要通过

市场反映的信息安排生产,确定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等;粮食生产经营者需要及时

得到市场信息来确定经营业务、确定合理库存; *** 粮储部门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安

排收储和抛售;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更需要加强衔接协作。所有这些均应以农产品

期货市场所产生的信息为依据。

(2)我国入世后,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迫切需要期货市场为其提供服

务。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可以

加快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回避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给我国带来的风险,

还可以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充分发挥我国作为一个粮食大国的作用。我国在国际粮食

市场上不可能只是粮食价格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一个有力竞争者和价格主导者,

这不仅需要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更需要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

(3)我国期货市场既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又具备了发挥作用的条件。目前,

我国期货交易所和经纪公司数量、布局较为合理;必要的市场法规和制度已经设立

;投资者队伍初具规模并逐渐成熟。经过整顿规范的期货市场,既创造了进一步发

展的基础,又具备了为促进深化粮改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2�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配套政策和必要措施

(1)积极稳妥地推出玉米等大宗粮食期货交易品种。粮食期货交易品种的多

少,决定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及其功能的发挥。总体上看,我国期货市场规模与一

个粮食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迄今,我国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明显过少,全部

期货品种共12个,其中粮食期货品种只有8个,而成交活跃的品种仅有大连大豆、

豆粕和郑州小麦3个,其余品种的期货交易基本上没有形成规模。

就玉米而言,现已具有进行期货交易的必备条件:玉米已上升为全国粮食第三

大品种,年产量约有1亿吨;玉米使用价值主要是充当畜牧业的饲料或 *** 乙醇的

工业原料,玉米使用单位多是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单位;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商品率较

高的东北地区,而且相当一部分玉米已退出 *** 的保护价范围;畜牧产品市场早已

放开,供求完全由市场调节。

(2)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用户。国外期货市场发达国家,其市场最

活跃的参与者包括各种形式的农户、企业及中介组织等。而所有这些实体,在我国

期货市场中却非常少见。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共有注册客户5万多个,其中法人

户只有3000余个,相当一些企业没有参与期货市常

我们应该鼓励农产品期货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使用者,即国有粮食企业,包

括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采用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场手段。这一方面使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加一个使它

能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可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使

其通过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回避价格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

(3)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在国外流动性较强、较成熟的期货市

场中,投机交易量一般达到套期保值量的10倍,期货市场的持仓量与现货流通量的

比例应稳定在10%——15%。与之相比我们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期

货市场的经验,对期市的投资主体不要多加限制;要培育大机构投资者,并拓宽他

们的融资渠道;要允许各种投资基金进入期货市场;要按照规模、资信程度对期货

经纪公司进行分类管理,准许资信状况良好、规模较大的经纪公司具有代客理财和

自营资格。

(4)适当放宽期货市场的资金限制,允许银行资金进入期货市常资金是期货

市场的“血液”,期货市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会导致缺乏生机乃至丧失生命力。近

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资金严重不足,2001年底,全国期货市场存于交易所的

保证金约有50多亿元。这与我国8万亿元的居民存款,与规模宏大的股票市场形成

强烈的反差。

(5)加强对现货市场秩序的整顿。加紧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严格的市场经济秩序准则,消除目前日益严重的现货市场信誉危机,是我们

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各类合同约有40亿份左右,

但合同的履约率却只有50%多一些。现货市场的信誉危机严重妨碍了期货市场套期

保值功能的充分发挥,许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企业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

3�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前景展望

(1)更多的企业将会关注和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常由于国内生产方式、种植技

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等多种原因,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

以上的速度递增。入世以后,随着境外大量质优价低的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产品

进入我国,国内生产者将面临巨大压力。市场风险和企业经营困难的加大,迫使企

业千方百计寻找回避风险的办法。全国数万个与粮食生产经营相关企业中的大多数

,将会主动关注、研究并最终参与期货市场,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将会

因此而明显扩大。大商所的法人客户,将会在现有的3000多个的基础上成倍增长。

(2)更多的投资者将会参与期货交易。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估计在10

万人左右,期货市场上的资金约有50多亿元。这与我国13亿人口,8万多亿元居民

储蓄存款,1万多亿元手持现金相比,实在是太小了。随着我国期货市场日益规范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更多期货品种特别是金融期货品种的推出,人们对期货市场

的认识及参与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参与期货市场投资的

个人和机构数量都将会大幅度增加。

(3)我国金融机构对参与期货市场将会持积极态度。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

行的相当一些职员对期货市场的功能,可以说知之甚少,加之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

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以及关于市场禁入方面的政策性约束,我国商业银行不仅没有

介入期货市场,甚至刻意回避与参与期货市场的企业发生信贷关系。

入世后,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将会转变经营观念,学习新的

市场知识。对待期货市场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银行最为关心的是贷款的安全和留

住好的客户,贷款企业只有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才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并保证

按期返还银行。

(4) *** 革命和期货交易电子化变革将为期货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

发展趋势上看,未来的期货交易所可能类似于数据处理中心,成为一个超级金融网

站,通过与电子通讯 *** 、金融网站、网上经纪商等机构的联盟,以支持不同市场

参与者的期货投资业务。技术变革将使投资者的电脑成为网上交易所的虚拟会员,

推动交易所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远的层次上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机会。 *** 革命和

期货交易电子化变革,将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方便投资者,从而

带动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

网站首页: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微信:527209157)

本文链接:https://52ol.cn/post/70705.html

论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现状与问题解析  

本站福利推荐!!!

正规期货账户开户!交易所手续费加1分(+0.01元),无条件!无资金手续费要求,享受手续费加1分!

期货开户微信:52720915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 2012-2024 期货手续费网-加1分开户 网站地图 邮箱:diyijiaoyi@qq.com 微信:527209157 湘ICP备18014167号